隨著秋冬呼吸道疾病高發季來臨,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負擔特征的慢阻肺,再次成為公眾健康關注的焦點。市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任素霞,擅長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熟練掌握呼吸內鏡檢查技術。本期,將分享慢阻肺相關知識。
不可忽視的“呼吸殺手”(小標)
任素霞介紹,慢阻肺病是一種常見的可預防、可治療的慢性氣道疾病,核心特征是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伴隨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系統癥狀。其病理學改變主要集中在氣道和肺泡,多與長期暴露于有害顆?;驓怏w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病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存在相似性,但治療策略差異顯著。例如,哮喘的氣流受限具有可逆性,而慢阻肺病的氣流受限多持續存在,需通過肺功能檢查進一步鑒別。晚期慢阻肺病患者還可能出現體重下降、食欲減退、抑郁焦慮等全身癥狀,嚴重時并發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和右心衰竭,嚴重威脅生命健康。
北方地區因秋冬季節寒冷干燥,成為慢阻肺病高發區域。任素霞說,冬季門診中慢阻肺病患者占比明顯增加,霧化吸入療法作為氣道疾病的一線治療手段,因安全無創、藥效直接、用藥劑量小等優勢,已成為臨床首選,該科室的霧化治療中心也已正式投入使用,為患者提供精準治療服務。
致病因吸煙為首,多重風險疊加(小標)
慢阻肺病的發生是個體易感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吸煙是最重要的環境危險因素,不僅主動吸煙會顯著增加患病風險,被動吸煙、電子煙使用同樣可能誘發呼吸道癥狀和慢阻肺病,孕婦吸煙還可能影響胎兒肺臟發育。
任素霞說,環境因素中,柴草、煤炭等燃料產生的煙霧,與吸煙具有協同致病作用;PM2.5等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造成的空氣污染,以及職業環境中的粉塵、化學物質,長期暴露均會損傷氣道;兒童期嚴重或反復的下呼吸道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等,也與成年后慢阻肺病的發生相關。此外,遺傳因素、低出生體重、年齡增長、低體重指數等個人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肺功能檢查是確診慢阻肺“金標準” (小標)
慢阻肺病的診斷需結合危險因素暴露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綜合判斷,其中肺功能檢查是確診的“金標準”——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與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0.7,即可明確存在持續氣流受限。
任素霞建議,40歲以上人群、有長期吸煙史、慢性呼吸道癥狀或家族史等高危群體,應每年進行一次肺功能檢測。對于單次測量FEV1/FVC在0.6-0.8之間的人群,需在3個月后重復檢查以確診。此外,胸部X線、高分辨率CT、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血氣分析等檢查,可協助評估病情、鑒別診斷及判斷并發癥。
臨床上,慢阻肺病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穩定期癥狀穩定或輕微,需長期規律管理;急性加重期多因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等誘發,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加重,需及時就醫干預。
藥物與非藥物干預并重(小標)
慢阻肺病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當前癥狀、降低未來急性加重風險,需堅持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相結合。
藥物治療:吸入制劑為核心。穩定期藥物治療以吸入藥物為主,支氣管舒張劑是首選,包括β2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藥物及茶堿類藥物,可有效緩解氣流受限。不推薦穩定期患者單用吸入糖皮質激素(ICS)或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最新臨床研究顯示,ICS+LABA+LAMA三聯吸入藥物方案,在減少急性加重、改善肺功能、降低病死率方面更具優勢。此外,祛痰抗氧化藥物、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劑、免疫調節劑等,可根據患者病情針對性使用。
非藥物治療:戒煙是關鍵。戒煙是預防和治療慢阻肺病最有效的干預措施,即使是老年患者,戒煙也能顯著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同時,需減少有害氣體和顆粒物吸入,長期在高污染環境工作的人群應定期體檢;建議患者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必要時接種新冠病毒疫苗,降低感染誘發急性加重的風險。
對于符合指征的患者,需進行長期家庭氧療:動脈血氧分壓(PaO2)≤55mmHg或血氧飽和度(SaO2)≤88%,或PaO2在55-60mmHg但伴有肺動脈高壓、右心衰竭等情況,需每日吸氧≥15小時,目標是使靜息狀態下PaO2≥60mmHg或SaO2升至90%。
近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議(GOLD 2026)正式發布,在流行病學、治療路徑與管理策略等方面作出重要修訂,為全球慢阻肺病診療提供了最新依據。國內醫療機構也在不斷完善診療服務,如張家口市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配備了電子支氣管鏡、肺功能儀、有創及無創呼吸機等先進設備,開設普通門診、專家門診及腫瘤門診,年門診量達1萬人次,為患者提供全周期規范化診療。
任素霞呼吁,公眾應警惕“呼吸不順暢、長期咳嗽咳痰”等信號,高危人群主動參與肺功能篩查;確診患者需遵醫囑堅持長期治療,正確掌握吸入藥物使用方法,定期復查;秋冬季節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感冒,保持室內通風,減少前往人群密集場所,做好個人防護。(武雅楠 李清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