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汗淖爾碧波萬頃間遺鷗翩躚,康巴諾爾濕地綠意盎然中鳥鳴啾啾,張宣科技車間里氫冶金讓鋼鐵產業煥發“綠色生機”……“十四五”期間,張家口錨定護水源、增綠量、促轉型三大方向,以實干創新推進首都“兩區”建設,以扎實行動推動首都“兩區”建設落地生根,在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的同時,奮力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護水,京津屏障涌清流
“以前察汗淖爾縮成了小水洼,如今湖面一眼望不到邊,黑鸛、遺鷗都回來了!”尚義縣村民望著復蘇的濕地滿臉欣喜。這樣的生態蝶變,正沿著張家口的水系脈絡不斷延伸——永定河流域,曾經淤塞的河道經清淤疏浚、生態護岸改造后,蘆葦叢生、水流通暢,“現在水清了,夏天來散步的人特別多”成為沿線居民的共同感受。

作為首都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張家口的每一滴水都關乎首都“水安全”。自2021年起,我市聚焦永定河、潮白河流域精準發力,以“蓄、保、節、增”四措并舉筑牢水源安全屏障。在“節”與“退”上,通過建設99.15萬畝高標準農田、實施33.58萬畝高效節水灌溉,推動壩上地區累計退減水澆地52.14萬畝,2025年還將新增退減8萬畝,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0.5億立方米,在全省率先完成階段性超采治理任務;在流域生態修復上,完成26萬畝灌區節水改造、88公里河道治理,治理水土流失481平方公里,讓河流成為天然“蓄水容器”。生態紅利也惠及民生,沽源縣張麻井村村民捧著飽滿的燕麥穗笑道:“改種耐旱作物后,省水還增收,比種馬鈴薯劃算多了!”
為讓“活水”永續,張家口不斷升級增水保障能力。在市氣象局作業點,人工增雨團隊緊盯雷達回波,隨時待命發射指令。自2021年以來,新建9個標準化作業點,新增16部自動化火箭發射系統和1部立體播撒火箭發射裝置,配套建成多套視頻監控系統,讓增雨作業更精準高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展地面增雨雪作業1193點次,發射火箭彈5434枚,僅察汗淖爾流域就開展337點次,為流域生態補水提供有力支撐。精準施策下,流域生態修復成效顯著。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察汗淖爾水體面積由2021年的12.2平方千米增至2025年的74.8平方千米;通過推進污水治理提質增效與再生水利用,累計向洋河、東洋河、白河補水3.8億立方米,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增綠,荒坡裸地披綠衣
“以前宣化的廢棄礦山塵土飛揚,現在種上了油松、沙棘,很快就將成為綠地了!”在生態修復現場,施工人員一邊鋪設植生毯一邊介紹。五年來,張家口以“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為抓手,讓綠色成為城市最鮮明的底色,而“藍天”行動正是擦亮城市名片的首要一步。

走進市生態環境局指揮調度中心,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勾勒出全方位監測網絡:576個地面氣象觀測站(數量居全省首位)實時傳輸數據,4部天氣雷達構建起“千里眼”緊盯天空,將短臨預報精度提升至“1公里6分鐘”。精準監測為科學治理保駕護航,2021至2024年,張家口P M2.5平均濃度連續4年居京津冀第一,綜合指數連續4年躋身全國重點城市前二十,成為北方唯一的城市,“張家口藍”頻頻刷屏朋友圈。
“藍天”之下,“增綠”與“凈土”行動持續重塑生態肌理。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近萬只遺鷗在此繁衍生息;沽源草原通過精準播種與嚴格禁牧管護,草場蓋度較修復前翻了三倍,昔日黃沙地變身一望無際的“綠毯”。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營造林603.5萬畝、修復草原211萬畝,康巴諾爾濕地生態修復成果亮相《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
針對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通過種植耐旱喬灌木、播撒花草籽等綜合治理手段,既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又顯著提升了區域植被覆蓋度與水土涵養能力,讓廢棄礦山逐步回歸生態原貌,為首都“兩區”建設持續注入綠色動能。
轉型,綠色產業啟新程
走進張宣科技的氫冶金車間,熱浪裹挾著金屬氣息撲面而來,一顆顆釩鈦氫基D RI小球在高溫氣流中翻滾跳躍。工藝技術人員楊澎緊盯屏幕上的參數介紹:“這條爐壓曲線必須穩穩控制在精準區間,才能保證還原反應充分進行。”

長期以來,從釩鈦磁鐵礦中高效分離鐵、釩、鈦是鋼鐵行業的共性技術瓶頸。如今,張宣科技依托“氫基還原”與“精準熔分”兩大核心技術,不僅實現生產源頭與反應過程的雙重減碳,更使釩、鈦回收率提升至85%,T i O2品位達到45%,成功將過去的“工業廢料”轉化為可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領域的高價值資源。
產業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歇。今年7月,張家口牽頭成立全國第二家、河北首個氫能省級學會——河北省氫能學會。學會匯聚省內5所高校、多家領軍企業及22位頂級專家資源,搭建起“產學研用”深度協同平臺,推動技術成果加速落地:“微波——氫協同還原”設備讓D RI整球率提升4.2%,熔分電爐實現鐵釩鈦精準分離,工藝氣中H2比例提高使C O2脫除效率提升10%,真正實現“減碳”與“提質”雙向共贏。
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尚義縣依托察汗淖爾濕地生態基底,打造特色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沙漠越野、觀鳥攝影等體驗項目,每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0萬元;曾經的廢棄礦山完成生態修復后,不僅恢復了水土保持、植被固碳的生態功能,更孕育出露營度假、生態研學等新業態,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打卡。這種“以綠促產、以產興綠”的良性循環,讓綠色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
從察汗淖爾濕地的候鳥歸巢,到氫冶金車間的技術革新;從永定河畔的清流潺潺,到廢棄礦山的綠意重生,這座城市用實際成效證明,綠水青山既是守護生態安全的財富,更是驅動產業升級的財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浪潮中,張家口正沿著生態與產業共興的道路篤定前行,持續繪就首都“兩區”建設的嶄新圖景。 (郭霞 鄭媛媛 楊舒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