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韓永祉,張家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舊堡戲裝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萬全區舊堡鄉舊堡村村民,新新劇裝廠廠長

韓永祉講解戲曲人物“行頭”

韓永祉和他制作的戲裝

韓永祉正在設計戲服圖稿

韓永祉聊起戲裝侃侃而談

韓永祉講解戲曲人物模型
在位于萬全右衛城的長城衛所博物館內,有一間“特別”的非遺會客廳,這里展示的是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制作的戲裝,戲裝繡紋精巧,色彩絢麗,盡顯戲曲韻味。
這些戲裝出自萬全區舊堡村韓永祉之手,他一生癡戲,半生制裝,針腳里滿是對傳統戲曲的熱愛與深悟。
1942年12月,韓永祉生于舊堡村。那個年代,戲曲就是人們生活的慰藉。戲臺之上,戲曲的一招一式剛柔并濟,而身上的戲裝更添風華,流轉的衣袂、精巧的紋飾,深深地吸引著韓永祉的目光。
此后,韓永祉對戲裝愈加癡迷。家中貧瘠,他用撿來草紙臨摹戲曲書籍中的紋樣;攥著攢下的幾毛錢,徒步十公里,再乘火車到市區看戲,近距離看演員身上的戲裝。
20世紀70年代,韓永祉進入舊堡戲裝廠。這里有世代相傳的制衣工藝,從選料、裁剪到刺繡、縫合,每道工序皆藏古法。他潛心鉆研,也懷揣突破之心,在旁人閑聊時,他獨坐案前反復推敲。他堅信,傳承是根基所在,而創新方能讓老手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1986年,改革開放,韓永祉創辦了新新劇裝廠,延續傳統工藝。
“我的戲裝就三點要求:干凈、講究、精美。”韓永祉說。
創業初期,縱使步履維艱,韓永祉對戲裝始終精雕細琢。每一筆線條、每一個針腳、每一塊布料他都親自把關。制作一件戲服,往往需要十幾名工人協作,耗時幾十天甚至上百天。
“我這輩子最得意的,是每一件手工戲裝皆獨一無二。” 韓永祉讓每套成品各有風骨,成就“一衣一世界”;更在于注入的“靈魂”:每逢新劇本,必沉心揣摩人物的內心,將人物特質縫進衣料,讓戲裝成為角色的“第二肌膚”,在舞臺上綻放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韓永祉的戲裝被中國京劇院青睞,并贏得河北梆子劇院、北方昆曲劇院甚至山西、內蒙古、上海的劇院合作邀約。1998年,韓永祉還擔任服裝設計師,隨國家一級演員彭蕙蘅遠赴希臘,參與《安提戈涅》的演出。他親手打造的戲裝,成了這場文化碰撞中最亮眼的符號。獨特的中國美學表達,為國際舞臺留下了關于文明交融的鮮活注腳。
河北省第二屆戲劇節一等獎、第四屆河北省戲劇節服裝設計一等獎、文化部“優秀服裝設計獎”……在韓永祉的抽屜里,一摞摞證書整齊碼放,每一個獎項都鐫刻著他的心血,既見證著數十載匠心耕耘的豐碩成果,更承載著行業對他戲裝藝術的高度認可。
2014年6月,韓永祉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舊堡戲裝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萬全區舊堡村新新劇裝廠被認定為燕趙老字號保護名錄項目。
歲月流轉,如今已年過八旬的韓永祉,身影依舊出現在熟悉的工作坊里。面對青年傳承人,他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將畢生積攢的千余張設計圖稿、數百種配色口訣盡數托付,指尖撫過泛黃的紙頁時,總怕時光太急,卷走這些代代相傳的手藝秘密。
2022年,萬全區非遺會客廳落成,廳內60余件戲裝引游客駐足,孩子們為鎏金龍袍驚呼。這份大眾的熱愛,讓韓永祉比獲任何獎項都欣慰。他規劃開發文創,讓戲裝紋樣躍上絲巾、手游皮膚,堅定表示:“傳統不是古董,要讓它活在當下,走進生活。”
從戲臺旁癡迷凝望的稚童,到舊堡戲裝的非遺脊梁,韓永祉用八十載人生,鄭重回應著傳承的命題。他用針線縫就的,不僅是綴滿星光的戲裝,更是傳統技藝薪火不滅的傳承傳奇。
2025年,韓永祉獲評“河北好人”。(趙娜 張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