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范德智當選赤城縣高柵子村“領頭人”的第十年。
十年來,他帶領村民們積極發展設施農業,興建大棚,推廣架豆種植,村莊的整體面貌實現了質與量的飛躍,也讓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2000余元變成了如今的2.2萬余元。
高柵子村所處的大海陀鄉與北京延慶交界,海拔1314米,屬于高寒地區。長期以來,村民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農作物,部分村民種植架豆。但由于露天種植產量低、品質差、病蟲害多,加上自然氣候影響,收入很不穩定。
范德智是土生土長的高柵子村人。說起村中往事,他不自覺皺起了眉頭:“那會兒的露天架豆極易患上炭疽病,不僅影響產量,長出來的架豆纖維粗、口感差。年輕人在村里也看不見希望,紛紛外出打工。”2015年,范德智49歲。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日子過得還算不錯。這年,他回到村里,便下定決心留下來,帶著鄉親們致富。
發展的重大轉折點在2018年,高柵子村迎來了農業農村部駐村工作組。在一次座談會上,范德智將村子面臨的困境說了出來。經過實地調研評估,工作組認為,高柵子村很適合推廣大棚架豆種植。在范德智與時任高柵子村第一書記陳鋒勝的努力爭取下,農業農村部投資26萬元,建起了高柵子村架豆種植實驗基地。“實驗基地共有10座大棚,每座占八分地。通過科學種植,當年9月收獲的架豆色澤嫩綠、口感極好,受到許多消費者的歡迎。”范德智說,“最后一算賬,每個大棚增收1.5萬元,大家看到了希望。”
2019年,高柵子村爭取到國家扶貧補助資金240萬元,村民自籌120萬元,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新建架豆大棚157座。2020至2021年,高柵子村又實施“高柵子設施架豆園區建設”項目,園區大棚總數達到187座。2021年,園區年純收入達到327萬元。
大棚架豆品質高、行情好,讓村民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奔頭,極大調動了高柵子村村民發展設施架豆產業的積極性。“今年,村里架豆大棚數量已經變成了270座。每座大棚能產架豆約1500公斤。每公斤架豆能賣10至12元……”在高柵子村村委會,范德智笑著算起了今年的賬。他說,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高柵子架豆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客商將我們的架豆運往山東、山西、河南、內蒙古以及河北省其他地市,由于品質優良,至今沒出現過滯銷現象。”
“我今年已經59歲了,我覺得我是老當益壯,還能帶著村民們再沖一沖。”范德智說,高柵子村共有耕地1975畝,除去山地,適合建設大棚的尚有近千畝,“下一步,我們計劃逐步實現大棚種植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爭取讓村民們的年收入突破3萬元。”(左文婷 楊靜 王怡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