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進入11月,但在赤城縣未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里,機械聲依舊轟鳴,對玉米進行最后的收獲。這片萬畝土地上,結出的不僅是赤城縣推廣全域有機農業的喜人成果,更飽含“90后”新農人高智偉的興農夢想。
高智偉是記者的一位老朋友。2022年,還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他,分管農業工作,參與了赤城縣大棚種植、芍藥推廣、林下經濟等多個農業項目,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經驗。后來,經過在霞豐公司的幾年實踐,他成了貨真價實“土專家”,擔任未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成了天天與土地打交道的農企負責人。
在赤城縣,通過有機種植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提高農產品價值,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生態農業通過租賃農戶土地,開展有機認證,提升土地價值,雇傭當地農戶務工,全面提高農戶收入,實現聯動帶農。
“我們現在做的是訂單采購型,不然光種沒銷路肯定是不行的。基地紅小豆就將發往內蒙古和東北地區。”高智偉給記者指著項目實施的區域,“項目核心區位于白河、黑河河道兩側100至200米范圍內的農田區域,占總規模的60%;非核心區為其他符合有機種植條件的農田區域,占總規模的40%。目前,未來生態農業已有10200畝土地處于有機轉化期。其中紅小豆約1000畝,其余以玉米為主,還建了一個有機雞場。”
實施有機農業,技術是最大的難關。高智偉是個認真的人。他和團隊成員每天“泡在”地里,觀察長勢,與老農交流,向專家請教。采收季節也和工人一起收獲、裝車。
“全域有機不僅僅是種植方式的改變,更是農業產業鏈的重構和鄉村振興的實踐。”站在豐收的田埂上,高智偉描繪著他的有機農業發展藍圖——未來三五年,未來生態農業將在全縣發展5至6萬畝有機土地,種植土豆、玉米和蔬菜,建設春秋棚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發展加工生產,打造赤城自己的有機品牌。
“我們也將謀劃做深加工,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品牌,為公司和家鄉多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高智偉眼神中充滿堅毅的期待。(左文婷 楊靜 王怡寧)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