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今天(20日)進入開幕后的第十一個比賽日。十五運會期間,澳門賽區承辦了乒乓球、三人籃球以及空手道等五個比賽項目。其中,在群眾比賽項目空手道賽事中,澳門取得了3金2銅的歷史最好成績。今天的“行走灣區看全運”系列報道,跟隨記者從一堂空手道冠軍課開啟。
一拳一腳見真章
武道薪火燃灣區
跑步、伸展、踢腿……二十分鐘的熱身結束,冠軍課開啟。
空手道融拳、腿、摔于一體,每招每式既可進攻又能防守,極具實用性和觀賞性。這項起源于中國的武道項目,如今在全球有超過一億的習練者。

最放松的狀態,才能打出最有力的動作,是郭建恒從20多年的習練中體悟出的道理。2017年空手道首次成為全運會比賽項目,4年前郭建恒曾為澳門拿下全運會的第一枚獎牌,2023年又收獲杭州亞運會男子個人和團體兩枚銀牌,是澳門家喻戶曉的體育明星。
空手道在澳門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許多七八歲的小朋友就有參賽經歷。這次在家門口承辦全運會的空手道比賽,更讓他們覺得未來可期。

澳門空手道運動員 郭建恒:全運會這次國家讓我們三地一起舉辦,對我們來說是高度的重視和信任。三個地方一起辦,效果會更加強大。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是一個團隊走,可以走很遠很遠。

澳門空手道運動員 朱安祁: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澳門也有很多有實力的運動員。跟著師兄的腳步,我也希望在四年之后獲得更多的獎牌。
方寸天地間
運動繪就活力圖景
首次參與承辦全國性大型體育賽事,讓澳門掀起了“全民全運”的熱潮。近年來,澳門不斷推廣群眾體育,透過大灣區的聯通,澳門的體育事業也迎來新機遇。
每當有體育賽事來臨,運動潮流、健康之風就會從賽場吹遍整個澳門。

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很多澳門市民的一天是從晨跑開始的。我現在就在澳門市民非常鐘愛的運動場所松山公園,剛剛我就遇到了一群跑團,他們也非常熱情地邀請我加入他們。
有著2000多人的松山晨運好友會,是澳門眾多體育類社團的代表。據統計,澳門1.2萬個社團中,體育類社團有2000多個,涵蓋手球、桌球、拳擊、單車、健美等45個類別。

澳門內家拳研究會會長 樊錦虹:澳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光是我們武術總會下屬的協會都100多個。
行走在澳門,無論是海濱休憩區、各類公園,還是居民區附近的大型場館,大都能隨時免費健身,即便收費也非常便宜。

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您見過天臺上的田徑場嗎?我現在就是在澳門望廈體育中心的頂樓,這個體育中心將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不同功能的場館整合進同一個大樓,不僅給市民提供便利多元的選擇,也生動體現了特區政府為破解澳門空間地域狹小而做出的努力。

幫助澳門破解地域限制的還有正在建設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這里,由澳門、香港與內地創業伙伴一起打造的天沐賽艇會正蓬勃發展。這支集合了三地成員的團隊通過多年的探索與推廣,成功將賽艇運動從“小眾項目”發展為大灣區的水上運動新名片。

亞洲賽艇冠軍、橫琴青少年賽艇隊總教練 湯少文:我們有來自本地的青少年,也有來自澳門、香港的學員,甚至也有來自俄羅斯的小朋友。他們一步步地成長,就像我們的賽艇項目一樣,雖然背向終點,但是他們劃出的每一漿都是讓他們向前的。
體育搭臺 文旅唱戲
激活多元發展新動能
澳門是世界文化遺產之城,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建設“演藝之都”“體育之城”,推動體育、文化、旅游等產業聯動發展。“體育+文旅”,正為澳門開拓多元發展的新路徑。
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感受速度與激情,一年一度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正在上演。作為澳門歷史最悠久、最具規模的國際體育賽事,今年的大賽車“遇上”全運會,兩大賽事精彩疊加,讓澳門的“體育熱度”直接爆表。
賽道旁,除了隨處可見的全運會標識,特區政府還在賽事安排上做了特殊調整。

十五運會及殘特奧會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主任 潘永權:今年大賽車期間,我們把全運會一些重要的賽事放到18點之后,過來看賽車的吸引他們晚上看全運會的比賽,看全運會比賽的,白天也可以去看賽車。

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你能想象嗎?澳門每個月至少要舉辦兩場國際賽事。馬拉松賽、龍舟賽、乒乓球賽、網球賽、斯諾克表演賽等,從年頭到年尾,精彩不斷。澳門這座海濱城市正生動詮釋著“小城大體育”。
近年來,澳門持續舉辦并引入不同類型的體育賽事活動,著力打造“體育之城”的新名片,并不斷推動“體育+文化+旅游”聯動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此次全運會,特區政府通過打造“賽場即景點、觀賽即旅游”的融合模式,將精彩的賽事轉化為深度融合“文體旅”的超級媒介。

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大三巴牌坊前,一場特別的音樂會正在上演。作為全運會的配套活動,賽事期間,這里每周都會舉行6場,向國內外游客來展現多元澳門與全運會的風貌。

數據顯示,2024年澳門累計入境旅客超過3492萬人次,同比上升23.8%;2025年澳門全年旅客量預計將達到3800萬至3900萬人次。“體育+文旅”,正給探索多元發展的澳門帶來更多活力與機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