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這句話形容天開高教科創園再合適不過。一,是創新;二,是企業;三,是產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p>
天開高教科創園是天津市以研發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的科技創新園區。作為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核心載體,天開高教科創園自2023年5月開園以來,已形成“一核兩翼多點”空間布局,覆蓋南開、西青、津南、寶坻等九區,總面積達98.89平方公里。這座多點開花的“科創苗圃”深度連接著天津“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的城市發展戰略。
記者走進天開園核心先導區,進入眼簾的是一位母親形象的雕像雙手托起孩子,而象征著“無限永恒”的莫比烏斯環圍繞在母子周邊。這座雕像作品,寓意天開園將以科技孵化為動能,孕育經濟創新活力,助力未來產業和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實現新進階。

天開高教科創園內的雕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了解,通過建機制、搭平臺,天開園引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這里與天津56所高校、29家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海河實驗室、403家市級重點實驗室、62家駐津院所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預計到2030年將推動10家以上科技企業上市,形成1000億元產值。
據園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天開高教科創園的取名有兩層含義:一是,“天”字來源于天津大學,“開”字來源于南開大學;二是,取義于“天工開物”,創新就是要創造新的發展歷史,要把科創的夢想藍圖變成賦能國家戰略需求、惠及民生的現實圖景。
天津高校資源豐沛。僅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周邊就聚集了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這里有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級工程中心、56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46個天津市工程技術中心,科研主體和人才、技術密集,科研成果豐富,創新底蘊豐厚、氛圍濃厚。
由此,亦可見天津依托“學科+人才+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清晰路徑。近年來,天津推進產業煥新,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支柱產業,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持續壯大現代服務業,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之“新”,在于它通過把科技力量滲透到生產力各要素之中,進而引起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的巨大變化。新質生產力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迭代,而是以高質量供給滿足和創造新需求,又通過新需求深度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產業結構的變革。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質量、更強的創新能力,對應的是一個完整的創新系統和產學研相融相通的創新生態。
此前,天津出臺了促進天開園發展條例,相繼發布1.0版、2.0版支持政策,深化“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5類服務;鏈接174家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等科技中介機構和179家金融機構,打造206億元的“天使+創投+產業”基金群;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知識產權+保險”等模式,打通5大領域專利快速預審通道。
目前,天開園已逐漸形成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雙向賦能、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格局,成為天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成為觀察天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
在天開西青園,天津常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研發人員正在攻堅“卡脖子”技術,潛心研究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應用。據介紹,該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南開大學等優勢單位申報的“高比能鋰電池技術開發”項目,正式獲批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為解決能源領域“卡脖子”問題提供方案,將推動高比能固態鋰電池在電動汽車、規模儲能、低空經濟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應用。在天津南站科技商務區,經緯恒潤天津新工廠內,每20秒就有一個物理區域控制單元(ZCU)下線,AGV機器人穿梭,機械臂精準組裝……
“創新無極限,是志同道合者的團隊事業。給夢想搭梯子,夢想便能無遠弗屆?!睋ぷ魅藛T介紹,為助力企業發展,天開園綜合服務中心集聚了科技咨詢、金融資本、企業開辦、財政稅務、成果轉化登記、知識產權等多種服務,配備智能化服務終端,建立“吹哨報到”服務機制,推動政務服務“智慧辦、網上辦、立即辦”。相關實踐充分證明,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就能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的發展格局。
“科創苗圃”定義創新發展強勢能。今天的“科創苗圃”就是明天高端制造集聚的產業“森林”。不久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有46次提到“科技”,61次提及“創新”,這充分凸顯了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釋放創新潛能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大邏輯和大趨勢。新技術革命和創新成果傳播速度和廣度要遠遠超過前幾次工業革命,從天開園等中國諸多科技園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便可見其勢。中國式現代化也必然會因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賦能而實現新的跨越和蝶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