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十五運會的圣火在嶺南大地上點燃,廣東觀眾不僅見證了來自全國各地運動健兒的拼搏風采,更以文明之姿書寫出"東道主"的溫情答卷——既懂欣賞,更愿守護。
這份高素質的文化自覺不僅閃耀在賽場看臺,更延伸至文博場館的展柜前、文化傳播的浪潮中,成為新時代廣東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
廣東觀眾的掌聲與吶喊,無關乎勝負與名次
不久前,十五運會南獅自選決賽在佛山嶺南明珠體育館正式打響。
高立于擂臺上的梅花樁前,現場氣氛緊張到近乎凝固。廣東中聯黃飛鴻隊的選手在完成一個高難度動作時意外失足跌落,全場觀眾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
然而,令人動容的是,預想中的現場嘩然并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在場觀眾更響亮、更整齊的“加油”聲。所有觀眾發自肺腑的鼓勵吶喊,仿佛一雙充滿力量的大手,穩穩托住了賽場上選手的情緒。
他們迅速調整狀態,重新站上梅花樁,觀眾屏息凝神,騰躍,飛身,前撲,翻滾,一系列動作如同行云流水。在他們穩穩落地的那一刻,全場瞬間沸騰。
那一刻,仿佛已經沒有觀眾和選手的分別,在場所有人都與南獅鬃毛炸起的血性同頻共振,騰空,又穩穩落地。

廣東觀眾既懂得欣賞,更愿意守護。南獅“堅韌不屈”的精神,在選手與觀眾的雙向奔赴中愈發閃耀,這種閃耀已經不關乎勝負名次。有廣東觀眾在賽后依然為參賽隊伍鼓勁:“廣東人精神,邊度跌低,邊度爬翻起,加油!”
賽場上廣東觀眾的溫情遠不止于對競技者的鼓勵,更體現在對每一份付出的關注與珍視。十五運會開幕式上,20對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活力登場,它們輕盈旋轉、俏皮搖頭,萌態十足,成為全場焦點。
但觀眾的目光并未止步于吉祥物可愛的外表,而是對準了“內膽”里那些青春的面龐。
這些扮演者是來自佛山市黃飛鴻文武學校的學生,網絡上,有觀眾曬出孩子們脫下頭套時汗水浸濕臉頰的照片,配文感慨:“一群初中的孩子,可愛的外表內藏著一個可愛的心。”這份對幕后付出的細膩捕捉,讓吉祥物的活力背后多了一份動人的溫度。
當暌違賽場183天的全紅嬋傷愈復出,與搭檔王偉瑩出戰十五運跳水女子團體雙人10米跳臺比賽,最后助力廣東隊衛冕冠軍,賽場上下起了“娃娃雨”。
無數玩偶從天而降,其中不乏她最喜歡的烏龜玩偶,鏡頭捕捉到全紅嬋綻開的燦爛笑靨,也記錄下全場觀眾由衷的歡呼與吶喊。
這不僅是對冠軍的慶祝,更是一種貼心的理解與回應——觀眾們深知,這份榮耀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艱辛訓練。
這樣的互動,讓勝利不再僅僅是成績的榮耀,更成為運動員與觀眾共同書寫的溫情時刻,映照出全民體育最動人的底色。
“最懂得欣賞”的廣東觀眾
廣東觀眾的高素質,在文化領場域展現出更深層次的內涵。他們從不滿足于做被動的“旁觀者”,而是主動化身“文化解碼者”,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價值與故事。
十五運會開幕式上“古今和鳴”,南越王博物院的青銅句鑃,在機器人的精準敲擊下奏響《彩云追月》的旋律。這套刻有"文帝九年 樂府工造"銘文的珍貴樂器,通過科技賦能進入大眾視野。
開幕式總導演郎昆的初衷——“讓世人知道中國不只有編鐘”,在觀眾的熱烈反響中成為現實。
社交媒體上,觀眾自發科普嶺南句鑃的“合瓦形腔體”“雙音特性”,分享南越國禮樂文化的考古發現。而在線下的南越王博物院里,參觀句鑃展品的觀眾絡繹不絕,句鑃文創貨架前圍滿年輕觀眾挑選購買,形成“體育熱”帶動“文博熱”的良性循環。
廣東觀眾“愛文化”是認真的。據廣東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的最新特展——科威特王室珍藏展的預告一經發出,很多觀眾便化身“民間研究員”,自發挖掘起展覽與文物背后的價值。
有觀眾結合自身興趣和專業知識,對薩珊王朝國王印章進行了詳細科普,從文物的歷史淵源、傳世價值,到銘文內涵,都展開了細致介紹。
另一件母獅妖像也引發觀眾廣泛討論。有觀眾注意到,這件文物與2007年紐約蘇富比拍賣的同類藏品葛諾母獅極為相似,而此次省博展出的母獅妖像更大、更精美,讓觀眾倍感期待。
如此懂得欣賞的廣東觀眾,促成了博物館與公眾間的生動交流與共鳴,也讓期待感與文化認知同步升溫。
這一系列互動不僅展現了觀眾對文化領域的高度關注,也體現出他們懂得欣賞藏品、具有理解歷史與藝術價值的高水平能力。
“最懂得守護”的廣東觀眾
比懂得欣賞更可貴的,是廣東觀眾“懂得守護”的文化自覺。
今年3月,南漢二陵博物館曾收到一封觀眾來信,信中所表達的關切和期待讓博物館倍感珍重。
由于信中未留下清晰聯系方式,館方未能直接回信,于是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公開回應,表達誠摯謝意:“您的來信,既為我們的工作優化提供了寶貴建議,也讓全體文物考古工作者倍感親切和鼓舞。希望您繼續關心廣州文物考古事業發展,讓我們共同攜手守護和傳承好廣州文化遺產,使廣州歷史記憶煥發時代新光彩。”
雙方一來一往間,滿是對文化遺產的共同珍視。這場互動,既蘊含廣東觀眾關注并自發守護本土文化遺產的可貴品質,又包含博物館對觀眾意見的高度重視。觀眾的關心與博物館的真誠回應,成為廣東文博界的一個暖心故事,也印證了廣東觀眾不僅做“看客”,更做“守護者”的文化自覺。
而在南越王博物院,許多觀眾將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轉化為支持文博事業發展的實際行動。他們主動加入志愿者隊伍,從“看展”變成“上崗”,從“參觀者”變成“守護者”,為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注入新生力量。
廣東觀眾這種從“走近”到“走進”的身份轉變,是本土文化傳承最鮮活的注腳。文博場館將抽象歷史轉化為可感知的故事,而觀眾的深度參與則讓文化傳承有了溫度。
文博場館在接納公眾守護的同時,也積極履行著反哺社會、滋養未來的使命。
廣東省博物館“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大展,就充分挖掘自身的思政屬性,將宏大的外貿史轉化為青少年可感知的生動故事,成為文化傳播與教育融合的典范。
“這場跨越千年的展覽,既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鮮活樣板,更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角度精準、細節豐富、內容扎實的素材”,廣州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曹群充分肯定這一大展的文化教育價值。
廣東實驗中學云城校區副校長石曉蕓表示:“對于學生而言,抽象的道理遠不如一個生動的故事有吸引力,展覽突破了傳統說教模式,將千年外貿史轉化為孩子們能夠理解并能產生共鳴的生動故事,實現了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主動性與深度學習。”
廣州市民孫女士帶著讀高中的女兒來看展,她一邊參觀,一邊給女兒講解:“廣州古時是通商口岸,現在又有廣交會,對外貿易一直都很繁榮。我希望孩子可以通過這個展覽更好地了解古代貿易,了解中國文化。”這樣的場景在展覽中并不少見。
據悉,廣東省博物館接下來還將配套推出“校園巡展”“文物講師進校園”等活動。未來,這場跨越千年敘事的展覽,將持續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注入“開放”“創新”“共贏”的力量,讓青年一代從廣東外貿的千年故事中,讀懂中國的過去、把握當下的機遇、堅定未來的方向。
從體育賽場到文博場館,廣東觀眾高素質的文化自覺和高水平的欣賞能力并非偶然。
十五運賽場上,觀眾提前學習項目規則、尊重不同運動特性的自覺,源自對“體育精神”的深刻認知;文博場館中,對文物展品的守護、對文化傳承的熱忱,根植于廣東"開放兼容"的文化基因。無論是宋代市舶司"剛柔并濟"的貿易智慧,還是南越國"融合中原與嶺南"的禮樂創新,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廣東人"既懂欣賞、更愿守護"的文明品格。
當掌聲為拼搏響起,當目光為歷史停留,廣東觀眾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高素質不僅是言行的得體,更是對精神價值的共同守護。十五運會期間,這份跨越場域,來自“東道主”的文明自覺,正構成嶺南大地上最動人的人文風景。
編輯:吳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