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剛漫過老舊小區的紅磚墻,橋東區工業路街道的AI監控中心已亮起屏幕,1660余路攝像頭如同警惕的“眼睛”,實時捕捉著轄區的每一處動態。與此同時,黑石壩社區的網格員小李挎上藍色工作包,走進社區轄下各小區——她的筆記本上,記著昨天居民反映的各種問題,第一站便是核實情況。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作為主城區,橋東區既承載著區域發展的使命,也面臨著老舊小區密集、人口結構復雜、治理需求多元的挑戰:有的小區管道老化漏水多年,有的居民糾紛調解反復,有的安全隱患難以及時發現……如何破解這些治理難題,交出一份讓百姓滿意的答卷?
今年以來,橋東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力落實基層治理重點任務,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科技為支撐,以民生為導向,探索走出一條“智能預警精準化、網格服務精細化、多方聯動協同化”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黨建領航:筑牢治理“主心骨”
“辦成了之前沒辦成的事就是改革,解決了之前沒解決的問題就是改革!”橋東區委書記莊炳強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工作部署會上的這句話,擲地有聲。基層治理像一盤精密的棋局,黨旗就是最鮮明的“棋眼”,黨建引領成為激活全局的關鍵。
橋東區樹牢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區委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牽頭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如針對有的社區(村)書記對自身職責認識不清,對上級安排的階段性工作抓不住重點,甚至疲于應付,社區與職能部門之間沒有形成工作合力,群眾訴求協調解決效率不高等問題。在經過兩個月的調研走訪后,依法依規為社區(村)量身定制了“六項重點工作”,明晰社區(村)書記工作職責,同時出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措施,搭建起區級統籌、街道(鄉鎮)聯動、社區(村)落實的三級“指揮鏈”,進一步為基層減負賦能,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
為讓措施落地見效,橋東區選取8個社區(村)先行試點。東方苑社區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社區的油漆廠家屬院建于20世紀80年代,下水管道堵塞、路面坑洼、停車位混亂等問題讓居民怨聲載道。“之前也提過改造,但涉及戶數多、意見難統一,一直沒推進。”社區黨委書記任劍楠回憶,試點工作啟動后,社區黨支部牽頭成立了“改造攻堅小組”,老黨員們主動站了出來。
“張大爺,改造后下水通了,您再也不用半夜起來淘化糞池了;李大姐,新增的停車位能解決您停車難的問題……”老黨員們戴著“政策宣傳員”的紅袖章,挨家挨戶敲門。遇到對改造費用有疑慮的居民,他們就拿出詳細的預算表一條條解釋;碰到擔心施工影響生活的人,便承諾“施工時間避開休息時段,垃圾當天清運”。同時,老黨員們還當起“質量監督員”,每天守在施工現場,小到地磚鋪設的平整度,大到管道材料的規格,都一一核實。
“看到黨員沖在前頭,我們心里就踏實!”居民王大媽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今年3月,試點經驗在全區全面推廣,區級層面同步組建八個專項指導組,下沉一線“手把手”指導,推動社區(村)從“被動接單”變為“主動破題”。
機制創新是協同治理的“粘合劑”。橋東區創新推出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當社區遇到“單打獨斗”解決不了的難題,只需“吹哨”,執法、住建、應急、公安等“N”個職能部門便會應聲“報到”,構建起“1+N”聯動體系。
區住建局半年內參加了20余次社區黨建聯席會,從樓道雜物清理到下水管道疏通,從物業服務糾紛到“電代煤”改造,把民生難題逐個“銷號”;區城管部門與社區建立“信息共享直通車”,通過定期會商精準捕捉居民訴求。這種“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模式,打破了“各管一攤”的壁壘,實現了“群眾有呼聲、組織有回應、問題快解決”的良性循環。
在基層治理這盤棋局中,橋東區以黨建為領航,讓黨員成為“主心骨”,以機制創新為推手,讓組織強起來、機制轉起來、群眾動起來,既有“力度”破解難題,更有“溫度”溫暖人心,為新時代基層治理寫下了生動答卷。
科技支撐:打造智治“千里眼”
“腿跑斷、嘴說干,問題還是反復出現”——這曾是基層治理中令人頭疼的困境。橋東區敏銳抓住數字化風口,以AI技術為“金鑰匙”,推動基層治理從“消防員式被動應對”轉向“預警員式主動防控”,從“人海戰術”升級為“智能精準出擊”。
破解治理難題,先建“智慧中樞”。橋東區以工業路街道為試點,搭起一套“大腦+眼睛+腿腳”的AI治理體系:AI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是會思考的“中樞大腦”,監控攝像頭是遍布轄區的“千里眼”,《工業路街道“3+2”網格體系》則筑牢了跑得快的“腿腳”。三者聯動形成閉環處置機制,轄區里的動態實時掌握、隱患苗頭精準上報、治理行動高效落地。
“叮!河道水位接近警戒值,請注意防范!”今年7月,汛期來臨,工業路街道的AI平臺突然發出警報。工作人員點開監控畫面,清晰地看到部分河段水位正在快速上漲,部分低洼路段已有積水跡象。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上報街道防汛指揮部,迅速啟動對應等級預案,同時把信息推送給區里相關部門,整個流程環環相扣,應急處置效率大幅提升,把風險擋在群眾安全線外。

“以前靠人巡邏,大雨天視線不好,隱患發現不及時。現在有了AI預警,我們有充足時間發現汛情,轉移物資、安置居民。”工業路街道相關負責人感慨道。據了解,今年汛期,AI平臺成功預警多起極端天氣風險,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科技的“硬實力”不僅體現在應急處置上,更滲透在日常治理的方方面面。工業路街道派出所通過AI平臺分析監控數據,精準鎖定兩名偷盜嫌疑人的活動軌跡,成功破獲系列偷盜案;通過對重點區域的實時監測,鎖定可疑人員2名,對19名特殊群體(含生活失意、心理失衡等)及社區矯正人員實現動態關注。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化解57件矛盾糾紛,排查出70處安全隱患,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護者”,全方位織密基層安全網。
科技不僅有“力度”,更有“溫度”。橋東區推出的AI數字人服務,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便利。“我想咨詢一下房產繼承的問題,需要準備哪些材料?”橋東區新就業群體服務中心內,快遞員小張對著屏幕里的AI法律機器人問道。“您好,房產繼承需要準備身份證明、房產證、繼承權證明文件等材料,具體流程如下……”AI數字人耐心解答,還推送了詳細的辦事指南。
這個“數字法律顧問”以“7×24小時不打烊”為承諾,打造全天候法律服務體系,能通過自然對話解答房產繼承、勞動爭議、婚姻家庭等日常法律問題,還能提供辦事指南、流程指引,把“司法行政在身邊”落到實處。“以前咨詢法律問題,要么跑律所,要么打熱線,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問,還能給出詳細的法律文書模板,特別方便!”快遞員小張說。截至目前,AI法律機器人已累計服務50余人次,成了群眾身邊隨叫隨到的“好幫手”。
網格深耕:激活服務“微循環”
如果說科技是基層治理的“智慧大腦”,那么網格就是感知需求、落實服務的“神經末梢”。橋東區通過細化服務清單、健全激勵機制、聚焦民生實事,讓治理服務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
“這張清單就是我們的‘導航圖’,讓我們知道該看什么、問什么、記什么。”花園街街道網格員小劉手里的《網格信息采集清單》,涵蓋19類76項內容,從居民是否有慢性病、是否腿腳不便、是否需要上門志愿服務,到小區路燈是否損壞、健身器材是否松動、電車充電樁是否正常工作等,都一一列明。
為讓網格員“會干事、肯干事”,橋東區定期開展政策解讀、應急處置、矛盾調解等培訓,還建立了星級考評和晉升機制,配套積分獎勵辦法。

針對特殊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網格服務更顯溫情。橋東區依托網格建立特殊群體“一人一檔”,對獨居老人、殘疾人等重點對象實行定期走訪。寶善街社區建行家屬院的一位老人,因精神原因長期堆積垃圾,不僅把自家房間堆得滿滿當當,還將垃圾堆放在樓道里,散發著難聞的惡臭,嚴重影響鄰里生活,還存在極大的火災隱患。
“一開始我們試著跟老人溝通,但他表現很抗拒,根本不理我們。”鄰居們提起這件事都很無奈。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這一情況后,立即向網格長匯報。街道黨工委書記高度重視,親自到現場走訪,與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老人家屬多次溝通協商,最終形成了“先溝通家屬、再清理垃圾、后送醫就診”的解決方案。
為了讓老人接受清理工作,網格員和志愿者們先從外圍垃圾開始清理,每天清理一點,同時耐心地跟老人交流。“大爺,我們幫您把這里收拾干凈,您住得也舒服,好不好?”網格員小王一邊清理垃圾,一邊跟老人說話。清理現場,大家戴著口罩和手套,一點點將堆積的垃圾搬下樓,足足清運了8車。
清理完垃圾后,他們又幫老人整理房間、擦拭家具、更換新被褥,還聯系了專業的消毒人員對房間和樓道進行全面消毒。“真是太感謝你們了,現在樓道干凈了,我們心里也舒坦多了!”鄰居們紛紛點贊。隨后,在街道和社區的協調下,老人的家屬將老人送到醫院接受治療。如今,老人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鄰里關系也恢復了和諧。
成效與啟示:以治理精度換群眾滿意度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橋東區正持續深化基層治理創新,既用科技的精度提升治理效能,更用服務的溫度凝聚民心民力,努力推進基層治理之路越走越寬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治理升級中持續增強。(馬明明 張世超 王永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