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長得圓滾滾、黑乎乎,總是在“微笑”的小家伙,是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長江江豚。它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就在不久前,在湖北洪湖市長江洪湖段,又有兩頭經過野化訓練的長江江豚被放歸長江干流,回到了它們真正的家園。這已經是我國第二次開展這樣的野化放歸行動。那么,為什么要費這么大的力氣幫助江豚“回家”?在這背后,又是一群怎樣的人在默默守護著這些“微笑天使”?為了留住江豚的“微笑”,我們付出了哪些艱辛努力?
11月14日上午,第二次野化放歸長江江豚行動啟動。兩頭可愛的江豚回到了它們在長江干流的家,回到了它們的自然種群里。

在放歸江豚前,也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給江豚掃描“身份證”識別身份,還要進行形態測量、B超檢測等各項體檢以及生物采樣等工作,為的是進一步確認江豚的健康狀況。
為了更好地監測和保障江豚放歸安全,研究團隊專門為江豚研制了穿戴式定位跟蹤系統。在江豚正式進入野外前,要進行預穿戴,以測試特質背心的大小是否需要調整,通信信號是否正常等。這次放歸很順利,江豚的狀態很好。
為了這次野化放歸,這兩頭年輕的江豚已經在老灣遷地保護野化適應訓練基地生活了兩年多,在那里刻苦學習,包括適應長江水流流速、適應噪音環境、提高捕食能力等進入到長江干流的生存技能。現在,兩頭小江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要到長江里去“闖蕩江湖”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梅志剛:“經過了近三年的野化適應性訓練,它們的集群行為在高流速環境的適應,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都非常完善。長江是黃金水道,航運非常繁忙,噪音很大,江豚主要依靠聲吶通訊探測,它也需要去適應噪音環境去完成群體間的通訊、母幼之間的通訊,包括它捕食探測,它都已經具備這種能力。”

這是我國相關部門進行的第二次實驗性的野化放歸江豚行動。兩年多前,2023年4月25日,也是在長江洪湖段,放歸了兩頭江豚。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江豚的野化放歸。本次放歸,是在第一次放歸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更加完善的工作,對江豚的訓練也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梅志剛:“第一次(訓練)我們用渡船、小漁船放到里面去干擾它,實際上野外,在長江自然環境中更多是一些大型的運輸船、商船,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很難引入大型商船來模擬真實環境。所以在第二次訓練過程中就沒有用船只了,用一個水上播放器,錄了不同江段、不同船只的聲音,更接近自然的真實情況下的聲音來干擾它。”

江豚的野化放歸,是指將一些在遷地保護中心也就是人工控制環境中生活的江豚,經過系統訓練后,放回到長江的自然水域中生活。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江豚在野外自然環境的生存能力,促進其野生種群繁衍壯大。但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沒有技術和經驗可供借鑒,所以目前的放歸工作還處于探索和實驗階段,必須循序漸進。
梅志剛:“它是一個探索性工作,全球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在過程中積累了經驗還有技術。比如江豚(野化放歸)訓練需要訓練多久?可不可以探索一些更快速、更非侵入式的指標來判斷這個動物已經適應了野外自然的環境?”

正是基于這些來自一線實踐的點滴經驗,江豚保護工作得以從個案探索邁向系統規劃。如何將野化放歸的嘗試轉化為穩定、可持續的種群復興之路,相關部門制定了長遠、穩妥的規劃。

農業農村部長江辦資源環境保護處處長王成友:“這項工作分兩步走,在2030年前,試驗性開展野化放歸工作,構建野化放歸技術體系,同時擴大遷地保護群體規模;在2035年前,建立成熟的野化放歸技術體系,且遷地保護群體達到較大規模,能夠穩定且成規模地補充野外自然種群。”
要挑選什么樣的江豚進行野化放歸,工作人員們也經過了嚴謹的研究分析。
梅志剛:“它們都是在4歲左右,相當于人的青春期,它的行為適應性和可塑性非常強。也綜合考量了這些江豚的遺傳背景,把它遷出不會對天鵝洲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產生大的影響,它到了我們的野化訓練基地,放歸到長江干流,它能夠對干流的種群多樣性有補充。”
第一次放歸的長江江豚已經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兩年多了,它們目前的狀況如何呢?

梅志剛:“我們做監測的時候發現整個區域里沒有單獨活動的江豚,它們都形成了大群,都在河口、洲頭洲尾,(第一次野化放歸的江豚)都找到了自己的‘飯搭子’‘生活搭子’,它適應非常好。”
第一次放歸后,因為當時的經驗、技術有限,對放歸江豚的后續監測和跟蹤是相對粗放的。這一次放歸后的研究追蹤,有望做到更加精細。
梅志剛:“分辨率是五公里這樣一個范圍,這次我們想改進,會做得更精細一些,我們現在誤差只有10米,我們知道它準確的位置在哪兒,這樣可以協同我們的無人機設備,我們的實驗設備可以對它進行更精細化定位式拍攝。”

長江江豚和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