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即時新聞

中國首個海上碳封存項目累計封存二氧化碳破1億立方米—— 把二氧化碳“鎖”回深海(“十四五”,我們見證這些硬核突破②)

2025-10-21 18:14:5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恩平15-1平臺。該平臺于今年5月22日投入使用。

  中國海油供圖(新華社發)

  山東省東營市是國內二氧化碳驅油與封存裝備種類較為齊全的區域之一,CCUS產業集群入選山東省級未來產業集群。圖為位于東營勝利油田的一處CCUS區塊。

  劉智峰攝(人民視覺)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產。圖為渤中26-6油田一期開發項目海上作業平臺。

  杜鵬輝攝(新華社發)

  掃碼觀看視頻

  破億方!中國海油近期宣布,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項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項目累計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億立方米。

  這是什么概念?據測算,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于植樹220萬棵,也標志著中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裝備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十四五”以來,中國加速推進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與利用,系列示范項目加速落地,打開綠色發展空間。

  既實現二氧化碳封存,又驅動原油增產

  在海底數千米深的地下巖層中,蘊含著豐富的油氣資源,也潛藏著大量二氧化碳。

  恩平15-1油田作為中國南海東部首個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若按常規模式開發,二氧化碳將隨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僅對海上平臺設施和海底管線造成腐蝕,還將逸散至大氣,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今年5月,中國首個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在該油田平臺投用。

  什么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據了解,碳捕集技術是指從排放源捕獲二氧化碳并進行收集、壓縮的過程;碳利用技術是指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將捕集的二氧化碳實現資源化利用;碳封存技術是指將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于特定地質構造中,實現與大氣長期隔絕的技術過程。

  中國海油將CCUS示范工程建設確定為“十四五”節能降碳行動的主要舉措之一,歷時4年開展地質油藏、鉆完井、工程一體化等重點課題研究,形成10余項國內首創技術。“推進CCUS示范工程是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要求。”中國海油有關負責人說。

  實現過程分兩步走:第一步,碳捕集與封存。2023年6月,中國海油率先推動我國海上首個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項目投用,實現將產出的油氣流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分離、脫水干燥、壓縮,然后通過回注井高壓注入油田淺部水層中,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萬立方米。

  第二步,向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升級。今年5月項目新增二氧化碳利用項目投用,通過將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加壓至超臨界狀態,精準注入地下油藏,驅動原油增產,開創“以碳驅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環利用新模式。

  “該項目的成功投用,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裝備技術的全鏈條升級。”中國海油恩平油田作業區總經理萬年輝說,項目通過技術手段既驅動原油增產,又實現二氧化碳封存,未來10年將規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萬噸,并驅動原油增產達20萬噸。

  據介紹,項目自正式投運以來,已持續安全運行超1.5萬小時,高峰日注氣量達到21萬立方米,以“生態保護與能源開發協同推進”的創新模式,為我國海洋油氣田綠色低碳開發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

  構建成套工程裝備體系,設備國產化率達100%

  在茫茫大海,既要采油,又要捕碳,具體是如何實現的?換句話說,如何將開采油氣時逸散的二氧化碳“鎖”回深海?又如何讓其成為提升油田效率的“催化劑”?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通過持續攻關技術瓶頸、優化運營管理模式,已形成一套完整規范的標準操作流程,為我國海上碳封存技術規模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和數據支撐。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距離深圳西南約200公里,作業水深約90米。同時,油田所在區域發育了多套厚度大、物性好、展布連續的“咸水層”,為封存提供了最佳“儲集空間”。

  但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這些二氧化碳,科技人員開展另一項嘗試——用二氧化碳“驅油”。將高壓二氧化碳打入海底地層,將地下的油“驅趕”到地下井口附近,溶解在原油中的二氧化碳還能使原油流動性更強,從而讓更多的原油能夠被開采出來。

  項目通過“捕集—提純—加壓—注入”全鏈條技術,將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超臨界狀態,以每小時8噸的速度注入地下1200米—1600米的油藏,既提升原油采收率,又實現二氧化碳永久封存。

  為實現精準、高效注氣驅油,恩平15-1平臺在原有的設備基礎上,自主研發、增設二氧化碳壓縮機、氣體處理及冷卻系統等裝備。同時新增一套氣體處理及冷卻系統,實現氣液分離、雜質過濾、回注溫度精準控制等功能,充分保障回注氣體質量。

  如今,項目所在的恩平15-1平臺是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鉆采平臺,集成了鉆井、無人化遠程操控、自主發電與電力組網、油氣水綜合處理等眾多功能模塊。構建的國內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成套工程裝備體系,設備國產化率達100%。

  在恩平15-1平臺下方,一口深達3243米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井承擔著二氧化碳回注的核心任務。“我們在狹窄井筒內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測控一體化系統,可實時監測各層位注氣量和氣密性,確保二氧化碳‘聽從指揮’,既不逃逸也不串層。”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區域鉆完井項目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地下油藏精細描述,創新應用海上首個智能液控分層注氣工藝,項目實現對地下不同注氣層位的精準注氣。

  為了更細致地掌握井下情況,技術人員在油管外壁敷設了數千米的光纖,這些光纖就像井筒的神經末梢,能夠將井下每米的溫度變化、流量波動等信息實時傳送到平臺中控室。

  “項目的成功投用為海上原油生產注入動力,并為后續油氣田開發以及沿海企業的大規模減排開放提供了‘技術模板’。”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形成完整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上CCUS產業鏈

  海洋作為碳循環的重要載體,正成為二氧化碳治理的關鍵場景。

  另一方面,海洋作為碳封存的“天然寶庫”,因遠離人口密集區、封存容量大,正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藍海”。

  據了解,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商業化項目大都集中在陸上,海上項目較少。這背后是作業難度、成本等方面的顯著差異。

  “十四五”以來,中國加速推進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與利用。系列示范項目加速落地,推動海洋碳封存從試驗走向規模化應用。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產,全生命周期預計埋存二氧化碳150萬噸。在珠江口,白云氣田群7個氣田的二氧化碳回收項目于2024年8月在珠海投產,年生產食品級液態二氧化碳20萬噸,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此外,惠州32-5平臺伴生氣回收脫碳項目每年可回收伴生氣超500萬立方米。

  據了解,中國海域地殼穩定性好、沉積盆地分布廣、地層厚度大、構造地層圈閉多,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巨大。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潛力達2.58萬億噸,為規模化應用提供廣闊空間。隨著技術迭代和政策支持,我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產業正從單點示范走向集群化發展。

  目前,中國海油已在廣東惠州啟動中國首個千萬噸級碳捕集與封存集群項目,將精準捕集大亞灣區各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輸送至珠江口盆地海域進行封存,形成完整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上CCUS產業鏈。

  同時,充分挖掘二氧化碳在提高油氣采收率方面的巨大潛力,中國海油計劃以渤中19-6氣田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驅油中心、依托南海萬億方大氣區建設南方二氧化碳驅氣中心。

  “CCUS技術的穩步發展,將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技術支撐,推動能源行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轉型升級,并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生產部經理吳意明說。(記者 李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0月21日 第 11 版)

編輯:趙廣忠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贺兰县| 出国| 宝清县| 揭阳市| 长泰县| 遵化市| 营山县| 平阳县| 鹿邑县| 宁明县| 宝坻区| 东港市| 电白县| 彭州市| 资讯 | 兴义市| 会东县| 驻马店市| 阿合奇县| 嘉禾县| 图片| 卫辉市| 衡水市| 交城县| 马关县| 湟源县| 林芝县| 财经| 方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武鸣县| 泊头市| 酉阳| 北海市| 营口市| 肇源县| 玉门市| 灵川县| 神木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