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鹽堿地改良后作物茂盛景象。 屈振宏 攝

圖為鹽堿地改良中拖拉機耕作場景。 屈振宏 攝

圖為鹽堿地改良后農戶在田間勞作。 屈振宏 攝
秋風拂過陽原縣揣骨疃鎮的田野,曾經的鹽堿地上綠油油的農作物鋪滿了萬頃良田,農戶們臉上綻放著豐收的喜悅。誰能想到,如今這片沃野千里、生機盎然的土地,曾是“冬春白茫茫,種啥啥不長”的鹽堿地。
從鹽堿地到良田的背后,凝聚著揣骨疃鎮黨委政府和當地群眾的心血與汗水。揣骨疃鎮位于桑干河南岸,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沿桑干河兩岸的土地鹽堿化程度極其嚴重。長期以來,這片土地土壤板結,肥力低下,農作物難以生長,農民們辛勤勞作卻收獲寥寥。為改變這一現狀,揣骨疃鎮黨委和政府下決心要讓鹽堿地重煥生機。
“我們嘗試了好多辦法,先后種了向日葵、貝貝瓜、萬壽菊、麒麟西瓜等農作物,但均以失敗告終。”回憶起鹽堿地的改良之路,揣骨疃鎮的農業技術負責人李曉輝笑稱充滿了艱辛。然而面對失敗,揣骨疃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沒有氣餒,這期間一班人員多次前往全國各鹽堿地改良成功地區學習經驗,他們秉持著“越是艱難越向前”的信念,繼續嘗試。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試驗,終于發現甜菜、胡蘿卜、菊苣菜等根莖類農作物在改良后的鹽堿地中有種植潛力,終于鹽堿地上結出了豐碩果實。
揣骨疃鎮的鹽堿地改良成功,為鹽堿地改良提供了“揣骨疃方案”。在土壤改良方面,揣骨疃鎮注重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探索出“遲播、淺種、密植、控水”的一系列經驗,即播前增施有機肥,撒施石膏中和堿性,利用滴灌技術實現“洗鹽壓堿”。在栽培管理上,根據鹽堿地地溫回升慢的特點,適當推遲播種,控制播深,播后蓋地膜,采用滴灌追肥方式,精準施肥,加強病蟲害防治。
“今年6月,揣骨疃鎮與霸州市禹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在揣骨疃鎮曲長城村種植菊苣菜200畝,每畝純收入可達3500元。”揣骨疃鎮黨委副書記王尚廷告訴記者,如今該鎮已發展種植胡蘿卜300畝、甜菜種植3000畝,每畝純收入預計1200元。
除了經濟效益,揣骨疃鎮的鹽堿地改良還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變化。隨著鹽堿地的改良,土壤質量提升,植被覆蓋率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桑干河兩岸的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呈現出一幅田綠、水秀、村美的美麗畫卷。
揣骨疃鎮黨委書記楊志富表示:未來揣骨疃鎮將積極探索延伸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該鎮計劃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引入更多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探索更多適合鹽堿地的種植模式和產業形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具有揣骨疃鎮特色的農業品牌。(馬國萍 趙曉新 馬成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