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張家口地區史前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尚義四臺、康保興隆、宣化鄭家溝等一系列遺址系統考古發掘,揭開了這片土地下埋藏萬年的壯麗史詩。這些遺址如同時空坐標,不僅串聯起張家口地區從舊石器末期到新石器時代完整的文化鏈條,更雄辯地證明,張家口曾是燕山南北、草原與中原史前文明碰撞、交融與創新的樞紐。考古發現揭示,在中華文明曙光初現的年代,張家口這片土地,曾是何等的開放、活躍與輝煌。
四臺遺址:萬年定居的開端與文化的“源代碼”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長清介紹:“2015年5月,我們對尚義四臺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開了這部史詩的厚重篇章,至今考古發掘仍在繼續。該遺址將張家口的人類歷史明確推進至一萬年前,是華北地區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重大發現。”
在距今10400-9000年的地層,考古研究還原了當時的生態環境:森林—草原植被景觀,氣候溫涼偏干燥,周邊古環境為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山地草原地貌,河湖水源豐富,食草類動物活動頻繁。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達23種之多,清晰地展示了四臺先民以狩獵經濟為主的生業模式。他們主要獵取野生鹿類、野豬、野馬、野牛等大中型哺乳動物,同時以魚類、鳥類和淡水貝類作為補充性肉食資源。
遺址中發現的成組房址,靜靜訴說著北方最早定居村落的故事。四臺先民在此實現了從舊石器時代顛沛流離的狩獵采集生活,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逐漸扎根定居的歷史性轉變。
四臺遺址出土的舌形石器、楔形細石核、錐狀細石核,以及大量細石葉與工具,繼承發展了泥河灣盆地1萬余年的于家溝、虎頭梁遺址等地的楔形細石核技術傳統,凸顯了人群與文化的延續性。更令人驚嘆的是陶器裝飾藝術。陶器上的類“之”字紋、網格紋、窩點紋等裝飾,猶如原始的藝術簽名,其后竟在西遼河流域聲名顯赫的興隆洼文化和太行山東麓的北福地文化中發現了“同款”。這意味著四臺遺址很可能是這些廣泛傳播的紋飾風格的源頭,首次為燕山南北兩大文化區找到了共同的文化源頭,將兩大區域緊密聯結。這一重要發現促使考古界將其命名新的考古學文化——四臺文化。
當歷史車輪行進到距今7600-7400年時,四臺遺址見證了另一場革命。石鏟、石磨盤和炭化粟黍的發現,為“北方旱作農業起源”這一重大命題提供了確鑿證據。先民們不僅從事狩獵,也已開始馴化土地,播種文明的未來。遺址發現的陶大口罐與崇禮鄧槽溝梁遺址一期遺存的素面大口罐相似,小平底筒形罐與康保興隆遺址二期遺存的同類器十分接近,顯示出文化間的相互影響。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距今約6800-6400年的地層中,出土了一件尖圜底罐,其形制與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卡林加河口、葉尼塞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大口圜底罐極其相似。這件小小的陶器,如同一個沉默的信使,證明張家口的史前先民早已參與橫跨北亞草原地帶的遠距離交流,展現出驚人的開放性與活躍度。
興隆與鄭家溝:仰韶時代的文化“交響樂”
如果說尚義四臺是深厚的底色,那么康保興隆和宣化鄭家溝,則描繪了其后數千年間色彩斑斕、動感十足的文化圖景。
康保興隆遺址坐落在壩上高原,整體文化面貌尚待深入研究。在距今7000至5200年間,這里成了一個熱鬧的 “文化走廊” 。
興隆遺址先后受到來自南方的后崗一期文化、影響力巨大的廟底溝文化、以及來自內蒙古中南部的白泥窯文化等多重影響,成為南北文化碰撞的熔爐,它所呈現的文化多樣性,生動展現了壩上地區作為南北文化緩沖與融合地帶的獨特性。
宣化鄭家溝遺址的發現更為震撼。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李軍介紹,遺址出土器物材質豐富,包括陶、玉、石、瑪瑙、水晶、蚌等。其中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紅陶為輔,偶有黑、紅彩陶點綴其間,可辨識的器形包括鼓腹筒形罐、缽、盆等。玉器則涵蓋了玦形熊首龍、玉斧、三聯璧、兩聯璧、方璧、圓璧、棒形器、仿生玉器、匕形器、玉鐲、指環,以及珍貴的綠松石片和天河石等。
盡管鄭家溝遺址擁有紅山文化典型遺跡積石冢及典型玉器玦形玉龍,但它并非純粹的紅山文化遺存。與內蒙古赤峰、朝陽地區的紅山文化積石冢相比,這里的冢周圍未見彩陶甕、陶罐、塔形器、筒形器等祭祀性彩陶器,而冢上出土的玉器、陶器、彩陶、天河石飾、蚌飾等獨具特色,很可能代表著一支獨立的考古學文化。
鄭家溝遺址清晰地表明,這里的文明進程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不斷吸收、借鑒與創新中向前推進,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創造力。
壩下地區考古發現同樣精彩。7000年前,來自豫北冀南地區的后崗一期文化輻射到張家口地區,蔚縣四十里坡遺址出土了該文化的典型器物紅頂缽。6000年前,來自陜晉豫地區的廟底溝文化和來自內蒙古中南部的白泥窯文化影響到張家口地區的文化面貌,蔚縣三關遺址一期出土的帶有濃烈廟底溝風格的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蘆口平底瓶和具有白泥窯文化因素的卷沿盆、侈口罐等就是明證。
隨著廟底溝文化的衰落,距今5500—5000年,廣泛分布于燕山北側的雪山一期文化開始盛行,陽原姜家梁二期、蔚縣三關三期、宣化賈家營、赤城七里河等遺存都包含強烈的雪山一期文化因素,出土了斂口折沿缽、雙腹耳罐等典型器物。 張家口地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區域實證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龔湛清認為,目前,張家口地區經過系統發掘的仰韶時代遺存雖然有限,但四臺、興隆、鄭家溝這三個遺址共同構成了解鎖張家口乃至中國北方史前密碼的鑰匙,這些遺址不僅填補了仰韶時代區域文化的空白,更揭示了燕山南北與西遼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深層聯系。
張家口史前考古最重大的意義在于解答了文化連續性問題。從萬年前的狩獵采集到定居農業,再到燦爛的仰韶時代,這里的文化演進序列完整,脈絡清晰,展現了文明發展的完整軌跡。考古發現明確了張家口在史前文化交流中的樞紐地位,這里不僅是燕山南北的聯結者,更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接觸的前沿,甚至與廣闊的北亞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系。
張家口史前文明并非單一文化的獨角戲,而是多方力量在此交流、碰撞、融合,最終匯入中華文明主根脈的宏大交響樂。從四臺文化的源起,到興隆遺址的文化交融,再到鄭家溝遺址的獨特創新,無不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機制。
今天,這部埋藏于張家口大地下的“無字史書”終于被拂去塵埃。考古發現不僅重塑了我們對張家口史前史的認識,更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中華文明曙光初現的年代,張家口這片土地以其開放性、活躍性與創造性,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魏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