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2024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新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兩山”理念的種子在廣袤新疆生根發芽、茁壯生長,山川江河面貌一新。
傳統產業向綠向新
從1952年第一爐鐵水奔涌而出,到如今全球首座工業級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樹立低碳冶煉新標桿,新疆八一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鋼”)為烏魯木齊乃至全疆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1年,八鋼在王震將軍帶領下創辦,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地方鋼鐵廠,實現了新疆現代鋼鐵工業“零的突破”。
“那時候煉鋼很辛苦,父親下班時往往滿臉煤灰,只能看見牙齒和眼白。”作為“鋼二代”的八鋼老職工張愛年回憶起那段歲月,不禁感慨:“我們在爐前干活,白襯衣中午就黑了。因此,很少會選擇穿白色衣服——我們年輕時都這樣。”
父子兩代人,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一座“鋼鐵巨人”的崛起。不過,如今的八鋼,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中央調度中心的巨屏上,數據實時跳動;遠離高溫粉塵的控制室,工人通過遠程操控,即可指揮整個連續生產流程;在高爐區,機器人正執行無人化巡檢……
“這座污水處理廠不僅能將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凈化至‘綠化標準’,還能將其進一步深度處理至飲用水級別。”八鋼能源環保部部長肖勇介紹,前些年,八鋼率先投資建成“西域源”污水處理項目,日處理污水量可達6萬立方米;每年冬季,八鋼還通過中水回用管道,將生活區的中水消納60萬立方米。
如今,八鋼不僅實現廢水零排放,還全面推進廢氣“超低排”、固廢“廠內消化”,所有鋼材產品都獲得了“低碳排放鋼”認證,走在行業前列。展望“十五五”時期,八鋼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何宇城表示,八鋼將繼續走好綠色智慧發展之路,努力打造中國西北和中亞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綠色鋼鐵企業。
從“肩扛手抬”到“一鍵操控”,八鋼的蝶變,是新疆傳統產業向綠向新的生動縮影。
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走進吐魯番粵新綠色(新疆)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風葉生產車間,只見百米長的碳纖維材料在智能機械臂操控下精準鋪疊,經真空灌注、高溫固化等工序后,巨型風電葉片漸次成型。
近年來,吐魯番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目前已建成并網新能源規模達904.47萬千瓦,風電產業鏈初步實現了關鍵零部件本地化制造。
放眼天山南北,綠色發展處處涌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
在哈密—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天山換流站,光伏、風能等交流電變為直流電,通過這條電力“高速公路”輸送到河南鄭州等中東部地區。
天山換流站站長尋傳寶介紹,工程建成投運11年來,累計外送電量超4300億千瓦時。按照一個普通家庭年用電量2500千瓦時測算,這些電可滿足1.72億戶家庭1年以上生活用電。
近年來,多條“疆電外送”通道源源不斷地把電量從新疆輸送到其他省區,實現能源空中走、電送全中國,有力促進了新疆資源優勢轉化。
在哈密,大電網不斷延伸,截至“十四五”末期,哈密形成“兩交兩直”外送格局,建成2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3個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電力裝機規模將達520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4000萬千瓦以上,成為全國新能源裝機規模最大的地級市。
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吐魯番新城西門村,74家商鋪沿街鋪開,12家民宿有序經營。得益于近年來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各族民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在阿娜爾小院,記者見到了老板帕麗旦·熱西提。她自豪地告訴記者,“梳洗打扮”一番后的小院越來越漂亮,還建成餐廳和民宿,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吐魯番通過全域統籌推進村莊清潔行動、農村廁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殘垣斷壁整治、村莊綠化美化、雜亂線纜整治“六大行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由村莊整治向功能品質提升邁進。而這,只是全疆的一個縮影。截至2024年年底,全疆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63%、33%、90%。
在哈密,通過哈密河國家濕地公園修復、口袋公園建設等工程,全市綠地總面積達2614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7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6.98%。市民步行10分鐘,就能找到一處休閑健身的綠地,“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從愿景變成日常生活。僅2025年,哈密就建成27個口袋公園,為城市新增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老城區、街頭巷尾都充滿了綠意生機。
環境美,生態優,百姓富……聽,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動人旋律正在新疆大地奏響,各族民眾正齊心協力共護美好家園!
編輯:吳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