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崔海濤 新疆臺記者董智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新疆中草藥品種豐富、品質好、有效含量高。從種植、加工、交易到研發、應用,新疆正加快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貫通的現代中藥產業體系,帶動醫藥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
在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一家制藥企業的中藥民族藥產業園里,設備帶料生產工藝驗證正在進行。企業生產部門負責人牟秀梅介紹,明年2月正式投產后,這個廠區將實現每年生藥提取10000噸、顆粒劑10億袋、片劑10億片的規模。
牟秀梅:生產規模設計比我們之前老廠的產能是增加了10倍。生產制造設備從它的自動化、智能化、規模化上都是一個新的提升。
企業負責人李俊表示,企業通過在烏魯木齊南山等地建立3500畝藥材種植基地,實現20多種特色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種植。
李俊:在藥學、毒理學的研究過程當中,我們藥材的種植基地提供了大量的統計數據,使新疆的中藥的轉化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倍到三倍。
以“發展千萬畝中藥材,打造千億元產業群”為目標,新疆進一步優化各區域中藥材產業布局,伊犁河谷、塔額盆地、準噶爾盆地南北緣、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8個地州市30個縣市區是布局的重點區域。在位于和田地區于田縣的一處千畝中藥材試驗田里,不少周邊的村民在這里從事種植、澆水、設施維護等工作。奧依托格拉克鄉亞爾買里村村民庫爾班·買吐送就是其中之一。
庫爾班·買吐送:在這里干活,既能照顧家,又能學到種植中藥材技術,一個月有穩定的3000元收入。
目前,于田縣已發展中藥材種植36萬畝。2024年11月起,當地投資350萬元開發千畝沙地,通過“林藥間作”新模式,試種37種中藥材,同步以紅柳、梭梭等固沙植物筑牢生態屏障,探索藥材種植與沙漠治理的雙贏路徑。
于田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江東輝:成功篩選出20余種適合本地沙性土壤的品種。明年計劃將成活率高的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并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沙地藥田”標準化種植模式。
目前,新疆已形成門類齊全的醫藥工業體系。新疆還將重點從中藥資源保護利用、中藥產業轉型升級、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態拓展三方面著手,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