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尚未穿透看守所的高墻,陳亮已穿戴整齊,站在監區門口。作為市看守所男子管教大隊的教導員,他正開啟又一個“三天一輪值”的工作周期。在這片特殊的天地里,他不僅是監管秩序的維護者,更是迷途靈魂的引路人。
每天8點半接班,陳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重點關注對象,及時化解潛在矛盾。在例行談話中,他總會細致詢問:“自己有什么想法?”“最近身體怎么樣?”
2025年2月,當一名被判重刑的在押人員因絕望產生輕生念頭時,陳亮連續多日與其談話。他沒有空講大道理,而是從“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親情痛點切入,對其說道:“父母眼里永遠裝著對孩子的希望,我爹媽也七十多了,要是我出點事,他們眼睛都得哭瞎。” 正是這句將心比心的話,讓對方緊繃的肩膀瞬間垮了下來,最終放棄輕生念頭。“那時候,我每天都在琢磨怎么真正走進他心里。”陳亮回憶道。
面對“幾進宮”的慣犯,陳亮也摸索出了獨特的溝通之道。他深知,“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抵觸情緒背后,藏著的是對認同的渴望。因此,他從不用疾言厲色對待他們,而是始終秉持“尊重先于管教”的原則,讓在押人員感受到人格被珍視。“你說的話他愿意聽,才不會從心里抗拒。”這句樸素的心得,藏著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陳亮分管三個監室,數十名在押人員,三個月內最多要接觸五六十個不同案件的對象。每個數字背后,都是需要用心澆灌的生命個體。
2024年的一個冬夜,一名年逾六十、身患牛皮癬的在押人員,因病情突然加重急需進一步治療,但陳亮從醫務室申領的藥物卻毫無效果。看著老人難受的模樣,他急在心里。后來得知老人家屬手里有特效藥,卻因“外來藥物嚴禁入所”的規定無法送達,陳亮連夜向所領導匯報,又在所務會上詳細說明情況,最終協調醫務部門對藥品進行嚴格檢查后,將藥順利送入監區。老人接過還帶著體溫的藥瓶時,哽咽著說:“您比我親兒子還上心啊。”
“真心換真心,人心都是肉長的。”這是陳亮常掛在嘴邊的話。2007年從部隊轉業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公安系統,并主動申請到看守所工作。“這里更需要有人用真心、真情去做事。”
在陳亮看來,面對被監管人員,既要管得嚴,更要注重人性化,時刻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曾有一名涉案人員,因擔心案件被并案處理而抗拒管理。陳亮連續一周,每天晚上都找他聊天,從“男子漢做事要敢作敢當,不能丟人現眼”的激勵,到生活細節的關照,慢慢讓對方卸下了心防,敞開心扉。陳亮知道,教育的種子已在對方心里悄然發芽。
對待不同的在押人員,陳亮像老師教孩子般因材施教:對思想不成熟的,多些耐心哄勸;對家庭缺失的,多給些溫暖關懷。他用差異化的方法,一點點點亮每個迷途靈魂的重生之路。
從軍營到警營,從橄欖綠到藏青藍,多年的堅守,陳亮用行動證明:看守所的高墻內,不僅有法律的威嚴,更有人性的溫度。當“特殊園丁”的汗水澆灌出希望之花,那些重獲新生的背影,便是對“監管不是終點,而是重生起點”這份職業使命,最動人的詮釋。(孫媛 王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