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從中醫的角度,學一學秋季登高的運動之道。中醫認為,秋季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順應自然,從夏天的宣泄轉為秋天的收斂。運動時若像夏季一樣追求大汗淋漓,會使人體陽氣過度外泄,不利于秋冬季節的陽氣收藏,可能導致秋冬季節更容易感到疲勞、怕冷或感冒。因此,秋季運動應以微汗出為度,感覺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汗淋漓。
膝為筋之府,肝主筋,腎主骨。《黃帝內經》云“膝者筋之府”,膝關節是全身筋脈匯聚的地方。肝主筋,腎主骨,膝關節的健康與肝腎功能密切相關。登山,尤其是下山時,膝關節要承受身體重量3—4倍的壓力,對筋和骨的損耗很大。若過度損耗,會傷及肝血、腎精,可能導致膝蓋酸痛、無力,甚至引發慢性損傷。因此,保護膝關節不僅是現代運動醫學的要求,更是中醫養生的核心要義。
登山前充分熱身,能有效喚醒身體,預防扭傷和拉傷。重點拉伸肝經和膽經。動作要領: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吸氣時雙臂舉過頭頂,呼氣時一手滑向小腿外側,身體向一側彎曲。另一只手臂向上延展,目光看向上方指尖。感受從腳踝、大腿外側、腰部到腋下的整條側面線的拉伸。吸氣回正,呼氣換另一側。注意保持骨盆中立。做一做弓步壓腿、活動腳踝和膝關節(順時針、逆時針轉動膝蓋),讓關節分泌滑液,減少磨損。
登山過程,速度均勻。切忌一開始就猛沖,應采用小步慢走、勻速上行的策略,這樣最節省體力,對心肺的負擔也最小。按揉穴位,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按壓此穴能強健脾胃功能,為身體提供源源不斷的氣血能量。委中穴:在膝后側,胭橫紋中點。按揉此穴可有效緩解腿部疲勞、放松膝關節周圍的筋脈。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此穴為“筋會”,按摩、點壓此穴,專治各種筋病,如拘急、痙攣、疼痛等;同時可增強腿部肌肉彈性,緩解肌肉酸脹沉重。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時膝關節承受的沖擊力更大。建議使用登山杖,它可以分擔至少30%的腿部壓力,為膝蓋提供有力支撐。切忌奔跑下山。應側身下山。下山可采用“Z”字形路線,慢慢下行,以減小膝關節的彎曲度和沖擊力。
要及時擦汗,切勿貪涼,自帶保溫杯,飲用溫水。
大多數體質健康者都適宜登山,尤其推薦情緒郁結、久坐少動的上班族,登高望遠可舒暢情志、活絡氣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壓、冠心病),重度肥胖者,患有膝關節疾病及腰椎疾病的人群建議不要選擇登山項目。
(中國中醫藥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