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北縣依托壩上冷涼氣候優勢,創新構建了有機種植、產銷對接、生態農業、科技賦能和聯農帶農“五位一體”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成功推動蔬菜產業從傳統種植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可持續化轉型,成為京津地區綠色有機蔬菜的核心供應基地。不僅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還帶動了農民增收和生態保護,展現了農業現代化的中國路徑。
嚴守品質生命線,筑牢有機種植硬標準。張北縣地處高海拔壩上地區,冬季長達6個多月,凍土層深度達1.5—1.7米,這一自然條件有效抑制了病蟲害滋生,降低了農藥依賴。全縣無化工企業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保持純凈狀態;畜牧業發達,提供了充足的農家肥資源,畝均施用農家肥5噸以上,確保了蔬菜生長環境的生態安全。截至當前,全縣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達13.8萬畝,年產優質蔬菜85萬噸以上。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蔬菜品質標準,還使張北發展成為我國北方夏秋蔬菜的重要生產基地,產品通過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進入市場,滿足了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

打通產銷關鍵環,激活市場對接強引擎。為解決銷售瓶頸,張北縣與盒馬等電商平臺合作,構建了“24小時直達北上廣”高效供應鏈。該體系覆蓋北京、上海等7個大城市,實現了從出口為主轉向國內高端市場的戰略轉變。物流配送效率顯著提升:從田間采摘到城市餐桌僅需24小時,保障了蔬菜的新鮮度和營養保留。2023年,僅此渠道就幫助銷售蔬菜超過10萬噸,拉動產業收入增長15%。這種快速供應鏈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損耗,擴大了市場份額,為農民開辟了穩定收益來源。
釋放生態紅利,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張北縣實施《萬畝設施農業發展實施方案》,重點建設冬暖溫室和春秋大棚,設施農業總面積達3.1萬畝,兩年新增1.6萬畝。設施化種植帶來顯著效益—產品從傳統蔬菜擴展到精品蔬菜、麒麟西瓜、紅顏草莓、熱帶水果和口蘑等品種,畝均效益最高突破5萬元,比露天種植提升3倍以上。這一轉型實現了“四大轉變”:從低質低效到精細高質、從露天到設施、從綠色到有機、從單季到多季生產。每年可減少水資源消耗30%,并通過輪作體系優化土地利用率。

強化科技賦能,打造智慧農業新高地。科技是模式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張北建成4家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和46個縣級設施園區,其中郝家營鄉園區由河北農大主導規劃,占地10000畝,建設高標準大棚1249個,配套數據控制中心、智能水肥系統和包裝倉儲中心。園區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精準灌溉和施肥,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40%。成功打造“瓜壩壩”高寒西瓜等品牌,示范智慧農業實踐。2024年數據顯示,科技賦能使蔬菜產量提升25%,成本降低20%,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培訓逾5000人次。

深化利益聯結,構建聯農帶農新模式。發展蔬菜產業的核心目標是富民強縣。全縣已帶動3.2萬戶農戶參與蔬菜種植,覆蓋17個鄉鎮,年銷售收入達12億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產業鏈延伸至關重要——建成1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和49座蔬菜保鮮恒溫庫,發展180多家合作社和110多戶服務網點,推動產業向標準化、儲藏保鮮和精深加工轉型。
張北“五位一體”模式不僅實現了蔬菜產業的高質量增長,還為全國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經驗。通過科技創新和生態優先策略,張北縣年均GDP相關貢獻超20億元。未來,需持續優化水資源管理和品牌推廣,以平衡規模擴張與生態可持續性,推動鄉村振興邁向新高度。(孫琳 李亞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