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張家口寒意漸濃,橋西區東窯子鎮清河村的中國軍事影視城——清河影視基地內卻熱潮涌動。身著粗布軍裝的演員們穿梭其間,槍聲、炮聲與機械轟鳴聲交織回蕩。抗戰題材電影《造槍者》正在這里緊張拍攝。這部聚焦抗戰兵工造槍傳奇的影片,將清河影視基地得天獨厚的場景資源與紅色歷史底蘊深度融合,在光影中復刻烽火歲月,講述一段鮮為人知的軍工報國故事。
萬畝基地復刻烽火歲月
“張家口的地理風貌和清河影視基地的場景建設,完美契合了影片對戰爭年代北方軍工生產環境的場景需求。”在北方村落風情區拍攝現場,國家一級導演黃山介紹,這是他第二次進駐清河影視基地拍攝,此前曾在此完成《青年鄧穎超》的影片創作,對當地的支持與保障贊不絕口。
清河影視基地坐擁1500畝建筑區與9500畝軍事野外戰場,涵蓋清末民初建筑區、北方村落風情區、土匪山寨區等六大功能區域,其晉綏風格的青磚建筑、北方特色的土坯房群落,以及分布在十五道溝壑內的戰壕、地堡等軍事設施,構成了天然的“戰爭題材攝影棚”。
為還原1939年至1944年間武安梁溝兵工廠的生產場景,劇組在此進行精細改造,充分利用基地大院、山區地貌等完成商會場景、山路轉移、作戰轟炸等核心戲份,日軍司令部、組裝車間等場景也悉數取景于此;軍工部舊址、子彈制造村等特殊場景則在歷史原址山溝拍攝,再現隱蔽生產的真實環境。
復刻“一把好槍”的誕生歷程
《造槍者》由河北正悅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河北守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河北目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楊建華、陳輝聯合編劇,汪帆任總制作人,李勤勤、李明、杜玉明等資深演員與青年演員聯袂出演。
影片首次將鏡頭對準太行山深處的武安梁溝兵工廠,以八路軍自主研發的“八一式馬步槍”為核心,講述了1939年山西長治黃崖洞兵工廠遭日軍搗毀后,一支軍工骨干力量秘密轉移至河北武安梁溝,在缺設備、少原料、敵寇頻繁襲擾的絕境中,集思廣益、自主創新,成功研發制造出中國兵器史上第一支馬步槍——“八一式馬步槍”的艱苦歷程。
這支被毛澤東譽為“一把好槍”、彭德懷稱贊“天下第一準星”的武器,見證了中國軍工從無到有的奮斗史,更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抗爭精神。影片虛化融合劉鵬等真實歷史人物事跡,既聚焦造槍核心故事,也展現槍械維修、子彈制造等軍工生產全貌,填補了相關題材影片的空白。
“能飾演軍工廠軍械師這個角色是三生有幸。”演員李明分享,自己出身軍人家庭,從小在部隊長大受到紅色教育,并且學過開機床專業技術,恰好能完成劇中專業操作場景。他表示,角色詮釋的不僅是軍工先輩的技藝,更展現了八路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為確保歷史真實性,劇組籌備階段深入黃崖洞等兵工廠遺址調研,走訪軍工后人收集一手史料,退役軍人陳瑞明擔任軍事顧問,訓練演員槍械操作與戰術動作,還原“在炮火中造槍”的真實場景。
影視搭橋激活地域發展
作為《大決戰》《西北歲月》等50余部影視作品的取景地,清河影視基地已形成成熟的場景保障體系。針對《造槍者》拍攝需求,基地開放專屬置景區域,每日協調三五十名本地群眾演員,提供服裝道具、后勤保障等一站式服務,其多元化軍事野外戰場區成為武戲拍攝的核心選擇。
《造槍者》的入駐,是清河影視基地發展的縮影。作為我市首家專業影視片場所在地,這里憑借毗鄰北京的區位優勢、多元的自然景觀與千年文化底蘊,已成為京津冀地區影視產業的重要載體。基地已從單純拍攝場地,轉變為集紅色旅游、研學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平臺。
據悉,該片此前已在邯鄲武安梁溝村、青崖寨等地完成前期取景,11月3日進駐清河影視基地后預計拍攝15天,將以紀實風格與匠心制作,書寫河北抗日軍民的傳奇故事,弘揚跨越時代的工匠精神。
(李曉利 趙雨如)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