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袁玉光:市道德模范、蔚縣好人
袁玉光(右)到學生家中走訪
袁玉光(右)到學生家中走訪
一名受助學生送錦旗給袁玉光(中)
袁玉光(中)送愛心物資到村里
袁玉光(右)送愛心物資到村里
袁玉光(左一)送愛心物資到村里
巷子盡頭一處普普通通的平房小院,是袁玉光的家。
屋子里陳設簡單,卻干凈整潔。西房是專門存放愛心物資的地方,庫房從滿到空,再從空到滿,反反復復。袁玉光每次從這里出發,14年,行程20多萬公里,行走561個行政村,資助600余個貧困家庭孩子,他把愛心灑滿蔚州大地。
一個“偶然”開啟14年資助路
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樣,作為家里的頂梁柱,袁玉光靠兼職婚慶攝像,以及做點小買賣養家糊口。
就是這樣一位普通人卻做了一件極不普通的事情——堅持做公益14年。
“您是怎么走上公益這條路的?”
袁玉光說:“那是一個偶然。”他至今記得,2011年6月的一天,一位朋友找到他,說縣作家協會組織愛心人士要到貧困村慰問,他能不能幫忙開車?一聽說去村里獻愛心,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慰問過程中,當袁玉光看到家徒四壁,連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的貧困家庭現狀時,眼淚不由得在這個40多歲的大男人眼里打轉。
同行的成員對袁玉光說:“一看你就是個好人,你可以去做公益。”聽到以前從來沒聽過的“新詞”,他趕緊追著人家問。
就這樣,同行的人把他介紹給了北京的一家公益組織,從此,袁玉光一發不可收,再也停不下做公益的腳步。
“當時他們想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委托我尋找這些孩子。”袁玉光告訴記者。為了尋找這些孩子,他騎著摩托車,一個村一個村的走訪,入戶調查,每天早上7點出發,一跑兩三個鄉鎮,十五六個村,回到家往往是半夜,累到倒頭就睡。
“盡管累,但當我親眼看到那些特殊的家庭,我覺得再累也值得了。”他說。
隨著需要資助的孩子越來越多,袁玉光發起建立愛心小組群,10人或者20人一個群,每人每月出資20元,每月資助一個孩子200元或400元。
在公益圈里,袁玉光為人正直,提供的被資助人信息真實,沒有一點虛假,來自北京、天津、上海、石家莊等地的愛心組織和愛心人士與他廣泛對接,他們先后建立了30多個小組群,資助了蔚縣近600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他自己不僅是小組成員,而且在走訪調查過程中的費用全部自己承擔了。為了方便往村里送捐贈的物資,他先后花光積蓄,甚至借錢購買了兩輛小貨車,總行程達20多萬公里,光“油錢”,一年得花費上萬元。
一根手指“留”在公益路上
接打電話、倒水,袁玉光一直用自己的左手,本以為他是“左撇子”,細看才發現,他的右手缺了一根手指。
原來,這根手指就“丟”在了他做公益的路上。
時間倒回到2012年秋天的一天,袁玉光獨自拉了一車捐贈物資,送往空中草原深處的一個村子。他從入戶慰問到發放物資,一直忙到下午5點多才動身往回走。
眼看著天暗了下來,趕路心切的袁玉光選擇了一條近路,但這條從未走過的小路崎嶇,盡是石頭。他一路上走走停停,在一個上坡路段,在他又下車搬石頭的一剎那,車子溜車,正好把手指擠在車轱轆和石頭之間。
“當時沒感覺疼,可能注意力還在車能不能走上,當我上車準備開車的時候,一看手上全是血,食指已經斷了,我看見只有一根筋連著指頭肚,還能看見骨頭,我找了件衣服裹住手,另一只手開著車,跌跌撞撞地趕回縣城。”他說,趕到醫院后,醫生一看整個手指已經粉碎,無法再接回去,只能做了截肢。
說到當天的情況,袁玉光的愛人徐志英依然心有余悸,當時,她聽說袁玉光在醫院做手術,已經被嚇得腿軟走不了路。
自從做上公益,袁玉光一天天往外跑,家里的活兒,以及自己五個孩子的學習生活全是愛人一個人在料理。
開始徐志英想不通,他一天天地貼錢受罪為了啥?他們沒少因為這事兒吵架。
為了得到妻子的理解,袁玉光在一次慰問活動中帶上了妻子。
“一位老人緊緊握著我的手,說這些年多虧玉光的幫助,孫子才有學上,一家人有了盼頭,那時,我開始理解他了。”徐志英說。
2013年,正在偏遠山區走訪學生的袁玉光,沒能趕回家見母親最后一眼,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一聲“恩人”換來無悔付出
“袁叔叔,真的是您。”
去年,袁玉光陪愛人去縣醫院檢查身體,被一個穿著白大褂的小伙子拉住。
“我是代王城的小剛,您不記得我了?”袁玉光上下打量了半天,一把抱住他,“是你呀,長大了,變樣了,不敢認了。”
說話間,小剛迫不及待地向同事們介紹起袁玉光,“這是我的大恩人,就是袁叔叔資助我上得高中和大學。”
看著眼前自己曾資助過的孩子,如今已經參加工作,還是一名醫生,袁玉光滿眼都是驕傲,曾經的一幕幕也都涌上心頭。
多年前,考上高中的小剛,因為沒有學費,遲遲沒去學校報道,聽說了孩子的情況,袁玉光第一時間趕到他家,并把他送到學校,給孩子交了學費,并立即聯系愛心人士,組建了助學小組,每個月資助他600元,一直資助到大學畢業。
10余年過去了,從不惑之年到年近花甲,袁玉光資助過的孩子太多,很多孩子的名字,他都記不清了,可像小剛一樣,孩子們一直記著這位“袁爸爸”。
“近年來,國家的好政策不斷,以前的貧困村也脫了貧,需要資助的孩子越來越少。”袁玉光說。
然而,他并沒有停下做公益的腳步。目前,他每個星期要抽出三到四個半天與蔚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一起去送教,老師們送課,他送物資,為一個個特殊孩子送去溫暖和關愛。他還經常組織志愿者們到農村幸福互助院,為孤寡、獨居、殘疾老人打掃衛生、理發、洗腳、洗衣服……
“做公益是我一輩子的愛好,我會一直走下去。”他堅定地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