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董涵 張家口市博物館 專職講解員】
在很多人眼中,博物館講解員是一份“把講解稿背會就行”的輕松工作。然而,一方展臺,千字講解稿的背后,是一場與歷史深度的漫長對話。

“大家拿到的講解詞都是最基礎的‘骨架’,背熟只是一個門檻。”談及工作,董涵開門見山。她用一個字精準概括了講解的兩個境界:“‘講’是第一位的,是基礎;而‘解’,才是體現個人風格和特色的部分,每個人解讀的深度、寬度、高度都不一樣。將張家口的歷史文化和精彩故事鮮活地呈現在大家面前,才是優秀的講解員。”

7月,市博物館《紅色張垣·抗戰烽火—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展覽》開展,董涵作為主講解員之一,承擔了開展期間的宣傳講解工作。為了此次展覽,她早在開展前許久就進入了“備考”狀態。從查閱大量與抗戰歷史、革命文化相關的學術資料,到梳理張家口在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事件與發展脈絡,再到展廳里一遍遍“走位”,將每一件文物與它的歷史背景在腦海中精準融合,她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講到一件抗戰時期的珍貴文物,你不能只描述它的基本信息。”董涵舉例道,“我會去了解它背后的歷史背景、使用者的故事,它在當時發揮了什么作用?又承載著怎樣的民族精神?甚至還會搜集一些相關的真實事跡和人物故事。這些知識不會全部寫進講解詞,但它們構成了我對這段歷史的整體理解,讓我在講述時更有底氣,也能隨時回應參觀者的各種提問。”
在董涵看來,一名優秀的講解員必須是個“雜家”。“我們面對的觀眾群體太多元了。有專家學者,有學生團體,也有普通游客。對專家,我們要能進行深度交流,點到即止,彼此心領神會;對小朋友,要用故事和比喻激發他們的興趣;對老年觀眾,或許要更多地關聯他們的時代記憶。”
“很多時候,觀眾的一個提問,會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窗。他們可能會從某個我從未關注過的角度,比如古代金屬冶煉的物理原理,紋飾在絲綢之路上的流傳路徑等提出疑問。這些我都會記下來,在講解結束后立刻去‘查漏補缺’。觀眾也是我的老師。”
文物前,董涵的身影仿佛一座連接歷史與現在的橋。然而,講解員的價值,不在于重復了多少次臺詞,而在于她用自己的知識、熱情與思考,將冰冷的歷史碎片“解”讀成了有溫度的故事,讓歷史文物的文化傳播更具價值。(記者 劉楓)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