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杰:競逐綠色賽道 勇當“碳路”先鋒
“作為鋼鐵行業一線奮斗者,李利杰在工作中總是充滿熱愛,時時刻刻堅持做到最好。”“他能吃苦,還愛鉆研,身體力行地向我們傳遞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作為河鋼集團張宣科技氫冶金公司氫冶金作業區作業長,李利杰用飽滿的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成績,得到了同事們的尊重和稱贊。
自2006年參加工作起,李利杰便一直工作在高爐第一線,十余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勤奮務實,一步一個腳印,在高爐煉鐵生產一線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收獲了責任與擔當,這些歷練也為他增添了一份成熟與穩重。17年多來,從一名普通職工成長為技術達人,從傳統的“碳冶金”到新型的“氫冶金”,從長流程高爐到短流程豎爐,他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工作態度,不停奔忙在產線上,在不斷探索創新中完成了一次次蝶變,用行動譜寫著產業工人成長的奮進之歌。
李利杰清楚地記得,自2021年5月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項目建設開始,他便同團隊成員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按照每一個工程節點的時限要求,打好每一場攻堅仗,高質高效完成了加熱爐、二氧化碳脫除系統、豎爐反應器、原料氣螺桿壓縮機組等關鍵設備的安裝,他們以“鐵軍”精神闖關奪隘,用24個月的“滿弓勁發”,縮短國際常規建設周期,實現了氫冶金項目的快速達產創效,為鋼鐵行業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綠色低碳項目建設方案。
在氫冶金示范工程全線貫通時,李利杰深知擺脫對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深度依賴意義重大,于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用硬核創新推動氫冶金項目達產提效成為他和同事們的工作重心。“方法總比困難多,創新便是破題之策。”他帶領攻關小組向“攔路虎”宣戰,沖鋒在逐“綠”最前沿。在通過對豎爐生產工藝參數和整球率的分析比對后,李利杰精準掌握了焦爐煤氣流量、壓力變化,控制裝排料速度等數據,使得投產僅4個月后,豎爐DRI單日生產連續創新高,快速達到設計能力。
“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團隊的力量才是無窮的,只有把每個人的潛能、斗志激發出來,才能最大程度釋放創新的力量。”這是李利杰一直掛在嘴邊的話,作為氫冶金創新爭先超越團隊帶頭人,為使氫冶金生產模式更“綠”、經濟效益更“優”,他帶領同事們開始走向了一個又一個“降碳”攻關征程。為尋找最佳解決方案,他天天泡在現場,不厭其煩地進行一次次計算、實驗、優化……在團隊共同的努力下,他們先后完成了“氫還原短流程系統優化與集成創新”“MDEA脫法除結合二氧化碳直接還原工藝”“焦爐煤氣壓縮機變頻改造”等攻關課題31項,使焦爐煤氣單耗和含碳量分別下降了 8.5%和 2.7%,成本環比降低了8%,日均 DRI產量提升27%,用硬實力解鎖了一個又一個創效增值源,讓科技創新催生了氫冶金“綠色”新產業、新動能。
“硬核競爭力是做優做精的底氣,我們要不斷超越自我,為下道工序生產高端特種材料賦予更多的‘綠色’新元素。”對于李利杰來說,未來他將繼續知新謀新逐“碳”路,建設全流程綠色鋼鐵材料產業鏈,為全面打造中國首個鋼鐵工業綠色轉型示范區不懈奮斗。(河山新聞記者 鄭媛媛 通訊員 呂溢)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