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森:張家口市畜牧技術推廣站黨支部書記、研究員,2022年河北省大工匠候選人,2021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今年57歲的王茂森,已經渡過了他從事基層畜牧技術推廣工作的第36個年頭,近期他入選了“2022年河北大工匠候選人”,并且成為提名中唯一的農業領域候選人。
36年基層工作櫛風沐雨,無私付出,王茂森說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執著、專注!幾十年堅持做一件事,并且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而他也正是通過行動去實踐著自己的追求。
保護創新種質資源 打造中國的農業“芯片”
對于畜牧業來講,良種就是畜牧業的“芯片”,也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壩上長尾雞,被稱為“草原精靈”,是張家口壩上人祖輩們歷經300多年世代選育而成,然而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壩上長尾雞逐年減少,處于瀕危狀態。
2013年王茂森作為河北省蛋雞創新團隊品種資源保護與篩選團隊成員,全程參與壩上長尾雞自然分布情況調研。團隊赴康保、張北、沽源、赤城、豐寧等縣區鄉鎮村莊,收集種蛋3000多枚送回中國農科院昌平基地孵化。沒有經費,王茂森毅然決然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并借款20萬元,在崇禮石夭子租下一家糧庫,創建了全國第一座壩上長尾雞保種基地。
此后,為了讓壩上長尾雞真正傳承下去,王茂森兩次舉債上千萬元,為壩上長尾雞建成雞舍4500多平方米,使得60多個家系、近萬只長尾雞原種雞落戶冬奧小鎮——崇禮,有了安心生活的家。
通過他的努力,保種基地在2019年通過省級驗收,成為了國內唯一的壩上長尾雞原種場,也被確定為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食材供應基地,2021年被評定為“河北省專、特、精、新”企業,2021年底被中國農技協授予"農業科技小院”。
如今,養殖壩上長尾雞已成為壩上地區農民發家致富的有效途徑,王茂森及其團隊也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壩上長尾雞的守護神”。
除了壩上長尾雞,王茂森牽頭組建的張家口市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團隊,還專注于陽原驢、張北馬、塞北兔等品種的遺傳資源工作。推動了張家口市特色產業經濟創新發展,彌補了中國農業文化遺項目中對于地方畜禽資源保護的空白。
豐碩成果引進來 助力奶業發展
王茂森利用科技特派員、百名專家服務基層、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平臺,匯聚大量科技資源,推動最前沿成果在張家口市孵化落地。從2015年起先后引進推廣河北省奶牛科技創新團隊、農科院飼料研究所團隊、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團隊、河北農業大學等團隊的多項成果轉化,成績顯著,五年時間,使全市奶業發展水平進入全省乃至全國的先進行列,使張家口市奶業位于全國地級市前三甲,科技創新綜合效益10億元上。
不僅如此,王茂森團隊通過技術服務體系構建奶業質量管理體系,從乳產品源頭原料乳生產抓起,強化全市奶牛養殖場(戶)飼料、飼草投入品、奶牛環境、廣原料乳貯存運輸全鏈條監督管理,使得我市成為全國最優質奶源供應基地之一,2021年度王茂森被授予“河北省政府質量獎提名獎”、“第六屆張家口市長質量獎”。
當好領路人 打造強大團隊
通過多年的執著追求,使王茂森成為了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并先后榮獲“2021年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六屆中國畜牧行業技術先進工作者”、“河北省農業推廣貢獻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等國家、省部級獎勵7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市級課題10項,發表專著、論文30余篇(部)。
和王茂森共事的同事都說,王茂森知識淵博,是他們的好老師和領路人。目前,王茂森的團隊共有31人,通過他們的努力,近年來制定了多項現代化農業標準,其中包括地方標準近20個,基本覆蓋了張家口畜牧業物種,省級標準3個以上,這些現代化農業標準的制定,提升了我市畜牧業產業化水平。
4月27日,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為創新大會發去賀信。王茂森團隊的創新成果“地方畜禽品種壩上長尾雞、陽原驢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是我市唯一參加創新大會交流的成果項目。
王茂森說他在畜牧技術研究推廣上,不追求寬度,而是要深挖深度,特別是現在畜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他要在打造中國的肉蛋奶核心種源的路上一直執著堅守下去!
記者 屈麗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