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成長性、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是中國經濟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的底氣所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彰顯,這一戰略判斷對于如何科學把握大勢、如何大有作為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也為消除疑慮、保持定力、堅定自信筑牢了堅實基石。
中國巨大人口基數所孕育的超大規模市場,是一種巨大的比較優勢。這意味著市場需求龐大、層次多樣、模式豐富,消費梯度差異會帶來不斷拓展的市場縱深,有效對沖外需波動風險;意味著更容易形成和維持完備的產業配套和完整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生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意味著更多創新場景、更低創新成本、更高創新收益,新產品、新技術通過大規模應用和持續迭代,有機會加快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廣闊空間;意味著更有利于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集聚,通過高水平開放合作拓展空間,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習近平總書記以大海為喻縱論中國經濟,正是對“中國市場”的最佳闡釋。“這片海”壯闊、深邃、包容、開放,任何外部沖擊都改變不了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的基本面。
在世界經濟風云激蕩、全球貿易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成功舉辦八屆,屢創新高的參展商數量和意向成交額背后,是中國大市場不斷增長、持續升級。今年以來,面對美國肆意揮舞的關稅“大棒”,我們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十四五”規劃即將圓滿收官。新時代以來的宏闊實踐一次次證明,強大國內市場是抵御風險挑戰的“穩定器”,也是激發內生動力的“加速器”,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我國主動謀劃、積厚成勢的戰略資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過程中鞏固并增強。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促進資本市場規范發展基礎制度、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價格機制……新時代以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圍繞助力“大市場”向“強市場”轉變而展開,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始終是破與立的辯證統一:既要針對短板不足集中攻堅,拆除“籬笆”;又要久久為功,進一步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和配套制度,培育企業成長的“沃土”。深刻把握“十五五”時期的歷史方位,自覺扛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如何打通從市場效率提升到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經營主體壯大、供給質量提升、需求優化升級的通道,如何建立統一規則、提升資源要素流動配置的效率,如何以有為政府保障有效市場,等等,都是需要繼續回答好的重要課題。
對此,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已作出科學安排。在深入理解、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抓好貫徹落實,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高質量發展必將打開更大的機遇空間,中國經濟必能實現新的躍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