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11月14日拍攝的贊比亞新卡皮里姆波希車站站臺。新華社記者 彭立軍攝
按照相關部署安排,中國正抓緊通過商簽共同發展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落實對53個非洲建交國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的舉措。剛果(布)是首個收獲成果的國家。本月初,兩國商務部門在上海簽署雙方關于共同發展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早期收獲的安排,中方將對剛方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剛方也將進一步對中方開放市場。這只是中非以生動實踐樹立“全球南方”團結合作典范,攜手共繪互利共贏發展新圖景的力證之一。
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2024年,中非貿易規模達到2.1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經貿合作推進開放共贏
近年來,中非經貿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雙方貿易規模穩步增長,投資動能不斷積聚,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合作都在持續深化。
雙邊貿易結構更加多元,非洲農產品輸華成為一大亮點。2024年,中非農產品進出口首次突破700億元。今年前5個月,中國自非洲進口農產品158.3億元,其中咖啡、可可豆、冷凍草莓等進口分別增長145.7%、88.6%、82%。近一年,贊比亞大豆、尼日利亞花生等22種農產品陸續獲得輸華準入,豐富了中國百姓的餐桌,也帶動非洲相關農業產業發展。
中國對非出口結構持續升級。電子產品、生活用品、機械設備等仍是中國對非出口主力,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新三樣”也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中,電動汽車出口增長逾100%。從事中非貿易20多年的塞內加爾商人蘇拉,敏銳捕捉到中國新能源汽車暢銷非洲的新商機。2024年,他從中國采購了100輛五菱繽果汽車運回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用于網約車運營,網約車司機阿卜杜拉告訴記者:“中國電動汽車在這里很受歡迎,給當地交通出行帶來更多舒適選擇。”
為進一步消除雙邊貿易壁壘,中國對非零關稅政策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今年6月,中國宣布與53個非洲國家簽署全面零關稅貿易協定,逐步對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實施零關稅待遇。政策紅利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貿易增長:自去年12月1日啟動零關稅政策至今年3月,中國自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的進口額達214.2億美元,同比增長15.2%;其中僅咖啡一項,今年一季度中國自非洲進口額同比激增70.4%,大豆、花生、辣椒等非洲優質農產品加速進入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海關等部門也推出通關便利舉措,與多個非洲國家建立檢驗檢疫合作機制,為柑橘、咖啡豆、水產品等非洲優質農食產品進口開辟綠色通道。今年,長沙海關還在湖南自貿試驗區啟動“非洲輸華食品準入預評估制度”,對有意向進口但尚未獲得準入的非洲農產品提前開展風險評估,有望進一步縮短非洲農食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
關稅減免疊加通關提速,大幅提升了貿易效率。通過開通直航貨運航班,肯尼亞鮮花采摘后約20小時即可送達中國消費者手中,相較以往約需3天的運輸周期大為縮短。
隨著非洲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日益改善,非洲互聯網普及率已提升至約40%,網民約4.65億人,線上消費興起。據相關機構統計,2025年,非洲在線購物消費者數量將達到5.19億人。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中非跨境電商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成立于2014年的Kilimall是一家扎根肯尼亞的中非雙向本土化電商平臺,已在非洲設立海外倉并實現了100%在線支付,憑借自營的物流體系能夠實現包裹當日達/次日達,服務近千萬非洲用戶,成為當地民眾喜愛的購物平臺之一。
近年來,中國商務部積極推動中非數字經貿交流,支持舉辦“非洲好物網購節”“非洲百店千品上平臺”等活動,市場反響良好。如今,“網上絲綢之路”日益順暢,中非好物實現雙向奔赴。
中國投資帶動產業轉型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24年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額達33.7億美元。從行業分布看,中國對非直接投資仍主要集中于建筑業、采礦業和制造業。
在礦業領域,非洲大陸擁有豐富的關鍵礦產儲備,隨著全球能源轉型深入推進,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產業快速發展,各國對鐵、銅、鉻等關鍵礦產的需求大幅增加,非洲國家有望發揮關鍵作用。目前,非洲國家正搶抓發展機遇,推動本土關鍵礦產加工向產業鏈、價值鏈上游移動。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通過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在“產業鏈合作”章節明確提出:“中國將支持非洲發展本地價值鏈、制造業與關鍵礦產深加工。”當前,中國對非投資更注重拓展礦產價值鏈,尤其聚焦冶煉、精煉等下游環節。
今年10月23日,在天津舉行的202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期間,尼日利亞固體礦產發展部部長阿拉克表示,中方投資正推動尼日利亞逐步擺脫對石油經濟的依賴,加速經濟多元化。他說:“中方項目與尼日利亞礦產增值政策相契合,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挖礦,而是構建一條完整的綠色價值鏈,從資源加工到清潔能源轉型,再到制造業增長。”
為此,尼日利亞政府正鼓勵更多中資企業在當地布局鋰電池、儲能材料和新能源裝備制造,帶動上下游技術培訓和就業。除鋰產業外,尼日利亞也向國際投資者開放金礦、鉛鋅礦、重晶石等資源領域,并承諾提供稅收優惠,以吸引更多資金參與該國產業鏈建設。
在清潔能源合作方面,近年來,非洲能源格局正經歷轉型,各國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努力擴大清潔能源產出。中國在非洲能源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年來,中方通過項目合作和金融支持,助力非洲國家發展清潔能源。其中,光伏發電因其具備可規模化、效益高且適配非洲豐富太陽能資源的特點,已成為中非能源合作的重點方向。
以科特迪瓦為例,盡管該國近年來在太陽能和風能領域投入巨大,但電力持續短缺、電力可及性不均衡仍制約著能源行業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2022年,由世界銀行聯合融資,總投資超過5000萬歐元的科特迪瓦電池儲能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由山東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聯合體牽頭方總承包,在科特迪瓦北部科霍戈、本賈利、奧迭內3個地區同步啟動。項目建成后預計可為3萬戶家庭提供穩定電力供應,將大幅降低新能源發電的棄電率。據科特迪瓦能源部門估計,光伏發電棄電比例將從35%降至不到5%,有效提升當地電網穩定性。
該項目預計2025年年底并網運行。除滿足科特迪瓦北部用電需求外,該項目還將推動西非區域電力互聯互通。隨著電網可靠性的提高,未來科特迪瓦可將富余電力出口至周邊國家,助力西非電力聯盟構建統一的區域電力市場,通過共享基礎設施降低用電成本、緩解電力短缺。
基建項目促進互聯互通
2024年8月底,《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2024版藍皮書發布。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企業已在非洲各國累計參與新建和改造鐵路超過1萬公里、公路近10萬公里、橋梁近千座、港口近百個、輸變電線路6.6萬公里、骨干通信網絡15萬公里。今年11月發布的《中國企業投資非洲報告(2025)》顯示,中國在非基礎設施合作覆蓋住房、供水、數字互聯互通等多個領域。其中,交通與能源項目始終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中占據最大份額,不僅規模上舉足輕重,對推進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更具有關鍵戰略意義。
長期以來,非洲各國彼此獨立的交通網絡碎片化嚴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商品流通受阻。在此背景下,中國合作伙伴發揮融資或承建作用,積極參與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非洲資源要素流動。鐵路領域,在肯尼亞,蒙內鐵路大幅提升港口物資到東非腹地的運輸效率,顯著降低物流成本,被當地民眾譽為“幸福路”。公路領域,在剛果(布),國家一號公路連接著首都布拉柴維爾和經濟中心城市黑角,每日物資通行量較此前提高10倍以上;如今,剛果(布)全國超過90%的礦產、木材等出口貨物經由此運抵黑角港,直接帶動沿線經濟增長。港口領域,尼日利亞萊基深水港是該國首個配備國際先進設備的現代化深水港,極大提升了貨物處理效率,有效緩解現有港口的擁堵狀況,將成為驅動尼日利亞經濟發展新引擎。
當地時間10月20日,由中國中鐵承建的幾內亞馬瑞巴亞港至西芒杜礦區鐵路(以下簡稱“馬西鐵路”)首列重載列車成功發運。列車滿載3000多噸鐵礦石從礦山駛出,沿新建成的跨幾內亞鐵路一路向西,于次日抵達馬瑞巴亞港。全程運行流暢、銜接緊密,標志著礦山、鐵路、港口三大系統全面貫通,西芒杜鐵礦項目具備從開采、裝運到運輸與卸載的全流程運營能力。
馬西鐵路是西芒杜鐵礦出口世界的重要配套工程,正線全長552公里,自西向東橫貫幾內亞,鐵路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及裝備,是該國迄今為止修建的最長現代化鐵路,具備每年2.2億噸的運輸能力,將促進幾內亞礦產資源開發和沿線地區城鎮化,為幾內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如今,中非基建合作成果遍布非洲大地,提升了區域互聯互通水平,改善了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有力推動非洲工業化、現代化和一體化進程。
農業合作惠及民生福祉
10月26日,幾內亞比紹巴法塔省軍隊農場里稻浪滾滾,隆重的水稻收割啟動儀式在此舉行。儀式現場氣氛熱烈,幾內亞比紹總理卡馬拉發表講話,高度評價兩國親如兄弟的友好關系,并對中國政府及長期奮戰在田間地頭的中國專家所提供的無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謝。
中國專家組負責人鄭俊杰介紹,第十二期農技組目前已累計為幾內亞比紹引進水稻品種34個,通過精心組織的品比試驗,成功篩選出11個適應性好、產量高的雜交水稻組合,適合在幾內亞比紹大面積推廣種植。通過提純復壯技術,為幾內亞比紹生產并提供優質水稻良種3萬余公斤。示范基地水稻單產達到每公頃8.5噸,最高單產突破每公頃10噸。項目的示范帶動效應明顯,成功推動幾內亞比紹全國水稻種植面積從6萬公頃增長至10萬公頃。
如今,中國雜交水稻已在20多個非洲國家推廣種植,幫助當地實現稻米自給自足,成為中國農業科技深耕非洲、造福民生的生動縮影。
隨著中非農業合作不斷深化,一批農業援助和經貿項目在非洲各地推進。在盧旺達東部的加比羅地區,湖南糧油進出口集團投資建設了盧旺達—湖南辣椒種植示范項目基地,基地引入并嚴格執行符合中國海關規定的出口級質量標準,辣椒采收后,在附近的加工廠進行干燥處理,隨后漂洋過海來到湖南,在長沙工廠完成進一步加工,成品最終進入中國各大連鎖超市。該項目不僅幫助當地居民增收,還通過大規模跨境貿易助力當地延伸產業鏈。
11月7日,2025中非農業科技合作交流會在浙江金華召開,吸引了多個非洲國家的農業主管部門代表、合作社負責人及企業采購商參會,搭建起中非農業技術交流、裝備對接的橋梁。當日,2025中非經貿和文化論壇舉行,論壇現場,尼日利亞農業服務項目、義烏—非洲小商品采購項目等33個項目達成簽約合作,總金額達401.05億元,將為中非經貿合作蓬勃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