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運會香港賽區比賽場地外,人們參加體驗活動。 |
|
運動員在十五運會排球項目女子成年組比賽中。 |
|
運動員在十五運會游泳項目男子100米蝶泳決賽中。 |
|
運動員在十五運會鐵人三項混合接力賽中。 |
午后,位于香港九龍城區的何文田體育館內人聲鼎沸,前來觀看比賽直播的市民絡繹不絕;夜晚,啟德體育園精彩賽事落下帷幕,志愿者們列隊與離場的觀眾擊掌送別……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不僅是全運會歷史上的創新實踐,更促進了大灣區協同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
精心籌備,賽事有保障
清晨的深圳灣,海風裹著些許涼意。11月15日,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開跑,選手“無感通關”跨越深圳、香港,感受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脈搏。
為保障賽事順暢進行,香港在賽前做足準備:反復優化路線以保障城市正常運行,利用科技手段讓“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通關成為現實……
本屆全運會,香港賽區共承辦8個競賽項目及1項群眾賽事。“從場地布置、系統測試,到運動員接待、義工培訓,我們都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游局局長羅淑佩說。
為落實“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香港善用現有體育設施,讓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城市風貌成為賽事的“背景板”。“跑向中環摩天輪的感覺很特別!”11月16日,鐵人三項賽事在中環海濱完賽,選手們沖過終點后爭相與美麗的城市天際線合影留念。
香港努力做好賽事服務。馬術項目中,香港賽馬會組建跨境獸醫團隊,并首次在全運會中實行跨境臨時執業制度。香港賽馬會內地獸醫聯系事務行政經理彭潔詩表示,非常榮幸參與這場盛大的賽事,全運會場館設施很完善,為運動員與馬匹提供了優良條件。
經過十五運會的歷練,香港提升了覆蓋競賽組織、城市協調與科技保障的綜合辦賽能力。“香港未來承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更有底氣了。”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說。
熱潮涌動,打開新可能
從港島望向九龍,啟德體育園主場館仿佛一顆璀璨明珠。自今年3月啟用以來,啟德體育園主場館迎來上百萬觀眾,展現了香港體育經濟“加速跑”的勢頭。
十五運會期間,啟德體育園承辦3個競賽項目及1項群眾賽事,是香港賽區的重點場館之一。場館設施先進,在照明、音響、草坪、受力結構等方面均對標國際頂尖賽事標準。
隨著十五運會等重大賽事舉辦,香港體育事業發展迎來新機遇。羅淑佩介紹,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動體育發展,持續增加投放資源。2024年至2025年,香港用于體育發展的預算開支約為79億港元,較10年前增加了一倍。十五運會帶動了體育教練、裁判、運動醫學、賽事運營等人才需求,進一步提升了香港體育的專業化與產業化水平。
面向未來,香港特區政府計劃采取財政鼓勵措施,吸引更多國際體育組織總會落戶香港;香港旅游發展局也積極聯絡,力爭吸引更多國際盛會來港舉辦。
城市活力升溫,經濟引擎轟鳴。十五運會期間,地鐵與巴士上,時常可以看到穿著賽事紀念衫的旅客;熱門商圈人潮涌動,餐廳延時營業時段仍一座難求;文創產品店鋪推出“十五運會限定”紀念品,工作人員忙個不停……大賽帶動效應顯著,香港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奮勇爭先,凝聚家國情
11月14日晚,啟德體育園主場館內,十五運會男子七人制橄欖球決賽激情上演。終場哨響,記分牌定格于26∶19,香港隊首奪金牌,全場瞬間沸騰。
這是十五運會香港代表團的第四金,也是主場作戰收獲的首枚金牌,為香港體育史冊增添光彩。
“跌宕起伏,太精彩了!”看臺上,香港市民林予曦不停鼓掌,她的兩個孩子也跟著大聲加油。林予曦說:“希望這一刻成為孩子們的美好記憶,希望他們從中學會拼搏與堅持。”
香港運動員貝俊龍在帆船項目中奪魁,何詩蓓和何甄陶在自由泳比賽中先后摘金,李思穎在公路自行車賽中蟬聯桂冠……“這屆全運會,香港作為東道主之一,不但讓市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體育項目,也增強了我們對大灣區建設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凝聚家國情懷。”香港市民陳先生感慨。
無論是跨越粵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還是橫跨深港兩地的馬拉松賽事,運動員們往來穿梭在蓬勃發展的大灣區,讓“同心同行”更加具象化。
今年,香港全民運動日以“全城齊運動 全民撐全運”為主題,市民在社區、公園、體育場館體驗全運會與殘特奧會項目,收獲滿滿。香港青年沈杰源在體驗擊劍、乒乓球等項目后表示,通過種種舉措,十五運會的氛圍更濃了,全民健身的熱情更足了。
同夢同圓,共鑄榮光。體育正成為橋梁與紐帶,促進團結與發展,助力香港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