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冀時客戶端報道 10月24日,"2025年科研院所雄安行"活動舉行。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攜帶最新成果亮相,助力更多科研成果在河北轉化落地。
擁有推理能力的機器人、引領科技康養新模式的低溫冷療裝備……在雄安科創中心的路演現場,多支來自中科院的項目團隊帶來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世超:
其實我們這個云邊協同機器人主要是提高機器人智能化,發揮云的高算力 強算力以及全局調度能力。同時,要發揮端側的實時性的能力、實時推理的能力,讓機器人從工業走向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憲:
我們也希望我們這個技術實打實地能落地下來,能落地到雄安。把我們的產品從實驗室帶到雄安,帶到這個真正地去落地成果轉化這么一個程度。
眾多"黑科技"為何選擇在雄安集結?原因很簡單:省院合作一一推動河北與中科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合作態勢,促進中科院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向河北集聚與轉化。
想把"心頭好"迎進門一一雄安新區率先拿出了"見面禮"一一針對原創性、前沿性、顛覆性的項目,搭建起了科技成果轉化概念驗證平臺,為其提供實驗設備、檢驗檢測的支撐。

雄安新區科學園管委會副主任 王玉柱:
我們還專門建立了一支2000多萬的概念驗證基金,無論是資金需求、研發需求、空間的需求,還是人才的需求,我們都給全方位的保障。
中科院則在現場與雄安新區簽署了專利"先使用后付費"的合作推廣協議,用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突破,讓創新鏈與產業鏈從"握手"走向"牽手"。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副主任 吳建國:
科學院的一技之長就在科技的創新方面有一支建制化的隊伍,也有深厚的科學研究的基礎和科學產業的布局的這個能力,雄安客觀地說它是一個新建區、它是一張白紙好畫畫,恰恰是我們科學院 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的重要承載地。
你來我往,現場氣氛火熱。那活動結束,回到各自崗位,創新資源如何保持高效對接?中科院帶來了他們最新研發的智能體系統一一"科小智"河北、雄安專版。利用大模型技術,導入科創中心資源數據庫及社會各類創新資源、創新服務要素,為我省的創新需求,精準匹配各類資源。

華北制藥集團科技部部長 張鎖慶:
非常受觸動。感覺到中科院系統有很多成果值得我們去接觸,能進一步加強合作,把中科院的一些成果應用到我們企業中來。
彼此誠意十足、全力以赴。省科技廳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我省共支持中科院成果轉化合作項目30項,截至目前已產出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36項,申請或授權專利87項,產出各類標準13項,新增銷售收入達7億元。而這些數字還將持續更新。

河北省科技廳科技金融發展促進中心主任 孫立永:
現在咱們已經建立起了從這個概念驗證到中試孵化,然后到這個種子期 初創期企業的成長的全鏈條的一個科技金融的支持體系,吸納咱們京津的更多的優質成果落地河北,咱們河北的產業、河北的重點企業更好地成長壯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