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條河兩岸度春秋。”這首在吳橋藝人中口耳相傳的鑼歌,道盡了吳橋雜技藝人與“條河”的不解之緣,也藏著吳橋雜技扎根運河的密碼。
雜技演員在吳橋碼頭演出。資料圖
當漕運的商船揚起風帆,吳橋雜技藝人的行囊里,裝的不只是道具,更是半部中國雜技史。他們沿著大運河漂流,就像蒲公英的種子,落在南京的茶肆,飄到北京的天橋,在天津的市井扎下根須。這哪里是賣藝?分明是用血肉之軀在江河湖海間寫就的史詩。
吳橋雜技研究者楊雙印為記者講述吳橋雜技歷史。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吳橋雜技研究者楊雙印告訴記者:“雜技藝人隨商船南下北上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吸收各地民間文化精華,并將其加入雜技表演中。例如,現代雜技中的硬氣功、刀山索橋等驚險項目,就融合了武術的元素。同時,運河帶來的南北商賈,又讓吳橋藝人吸收了戲劇的程式、曲藝的敘事,以及西洋馬戲的奇巧。”
雜技演員表演雜技。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自唐宋時期,每年農歷九月初五,運河都會見證一場江湖盛會——黃鎮九月廟會。據說那一天,雜技人的舟船靠岸,認師拜友的拱手禮映著波光,千百種絕活在水邊碰撞。這是運河給予雜技的浪漫,既要順流而去闖天地,也要溯洄而歸守根脈。
雜技演員表演雜技。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真正的江湖,從來不止于一方水土。當世界現代雜技之父孫福有帶著他的“中國國術馬戲團”穿越歐亞大陸,飛刀劃過的弧線連起了東方與西方。原來最好的文化交流,不需要翻譯。一個空翻,一次頂碗,便是天下通用的語言。
吳橋雜技大世界航拍。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現在,在吳橋,已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隊分明的雜技技藝傳承格局。“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的古老歌謠,已成為吳橋雜技生生不息的真實寫照。年輕一代藝人既傳承老一輩的精湛技藝,又融入現代藝術理念,將雜技與舞蹈、戲劇、全息投影等元素相結合,推出雜技劇《江湖》等創新節目,讓傳統雜技更符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
雜技演員表演雜技。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這就是吳橋雜技的江湖氣魄,從“走碼頭”的流浪到“自成江湖”的自信,從南北二京的漂泊到五大洲的綻放。如今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燈火已然亮起,你愿否與我共赴這場江湖之約?看古老技藝在新時代如何再驚天下!
編導:崔上、呂鑫
攝像:崔上
剪輯:孫欣宇、周天琦
主持人:孫欣宇
包裝:楊曉瓏
校對:袁俊華
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冀云客戶端聯合出品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