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熱力、電力之后,算力這一新的關鍵生產力正在加速釋放。
已建成數據中心48個,投運標準機架78萬架,算力總規模超過20萬P,平均PUE 1.20以下……10月17日,在2025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一個個數據展示著張家口算力產業的發展成果,現場展廳里各種各樣的算力應用場景令人眼花繚亂,展現著張家口以綠電為基、數據為脈、AI為翼,數字與實體深度融合的全新變化。
“綠能”“數能”雙向奔赴
張垣大地,天高云闊。一排排風機巍然聳立,一片片光伏熠熠生輝……
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4300萬千瓦的新能源裝機總量、每年超700億度綠電的輸出,讓張家口“用綠電算數據”成為現實。
背靠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借勢“東數西算”工程歷史機遇,多項利好因素加持下,注定張家口大數據產業追“新”逐“綠”,算力發展含綠濃度更高。中明能源、合盈數據、阿里巴巴、騰訊云等一批數據中心“源網荷儲”“綠電直連”項目相繼實施,“綠能”與“數能”實現雙向奔赴。
數博會上,騰訊、世紀互聯、中聯數據、明陽智慧4家企業也帶來了硬核成果:騰訊展示新一代數據中心與政務大數據場景,世紀互聯攜超6萬P算力規劃項目亮相,中聯數據呈現蔚縣綠色智算基地的規模優勢,明陽智慧則帶來智慧風電與“源網荷儲”一體化方案。
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642億元,數據中心耗電量60.76億度。今年上半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達到421億元,同比增長39.5%,數據中心耗電量40.71億度,同比增長約50%,預計年底產業營收可突破850億,逐漸逼近千億行業大關。
而全市算力企業綠電使用比例已達30.8%,并持續上升。充足的綠色能源已成為大數據產業不斷壯大的堅實后盾,“綠色供能+綠色用能”的路徑再次構建起我市綠色發展的新引擎。

數據聚變 價值釋放
隨著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算力應用的新模式、新業態正加速涌現。
小到生活中的每一次人臉識別、視頻播放,大到地質勘探、高端制造,都能通過數據“算”出來。無處不在的“算力”,正成為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驅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數博會”上,我市剛剛成立的數字集團圍繞“可信數據空間”“人工智能服務”等核心領域,集中展示了具有引領性和實用性的數字化成果。現場通過互動演示,生動呈現智能問答、智慧公文等成熟AI應用的實際操作流程與效能,全方位展示數字集團在降低人工智能技術使用門檻、賦能政務與產業智能化轉型方面的綜合解決方案與服務能力。
“未來,算力將像水、電一樣,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與算力相關的數據要素將有廣闊發展空間。”市數字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數字集團發布了全省第一個數據可信數據空間和數據流通服務支撐平臺,還建成京津冀樞紐節點算力監測調度平臺,接入醫療、民生、企業等公共數據資源近10億條,開發數據產品10個。建設“醫療影像高質量數據集”,獲得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垂直大模型應用大賽優秀獎。在全省率先實現人工智能在社會治理、政務服務領域應用,已經有100多個人工智能體服務政府機關,800多個人工智能體在警務領域實現應用。
在數據歸集領域,我市已編制5.8萬余條數據目錄,歸集政務、公共、社會數據超2093億條,為數據價值化打下堅實基礎。讓“數據多跑路”成為城市治理的常態。

賦能百業 繁榮生態
智慧互通“臥龍視頻分析魔盒”,通過無縫接入現有監控相機資源,核心功能涵蓋多場景異常事件精準識別,異常停車、行人非法闖入、煙霧火災預警、交通擁堵緩行……為智慧高速公路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安全防護體系。
5G智能安全帽搭載工業級高清攝像頭和5G/WIFI網絡,具有錄像存儲、視頻通話、語音對講、GPS定位、保護預警等功能,可用于地面車間及煤礦井下工況下,實現遠程指導及可視化管理等場景。
算力快馬加鞭,浸潤千行百業,為張家口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悄然編織著一幅未來的智能圖景,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目前,算力已深度賦能我市六大產業,為冰雪經濟、體育文化旅游、可再生能源、現代制造、綠色農牧等產業升級插上翅膀,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釋放出強勁發展活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市一些企業已經瞄準未來賽道:猿始人一體化數據采集平臺、浙江飛圖影像醫療系統賦能智慧醫療;三合智義大型應急救援無人機構建低空安全屏障;啟點職業學校打造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等實訓基地,為產業培育后備力量。張家口數字經濟產業園已引入近百家上下游企業,這片“產業森林”,正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從綠色算力的堅實底座,到數據價值的創新釋放,從民生服務的溫度傳遞,到產業生態的蓬勃生長,張家口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算力時代的到來。(王大慶 郭霞 劉源 武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