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增進民生福祉,不僅在于“加碼”投入,更在于“托底”保障、“加速”推進。今年以來,我市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城鄉建設、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等關鍵領域持續發力,實施了22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實事接連落地,一個個“急難愁盼”正被破解,“民生清單”一步步轉化為百姓可感可及的“幸福賬單”。
安居以筑夢 樂業而生根
“外墻加了保溫層,今年冬天家里肯定暖和多了。”提起老舊小區改造,張北縣仁愛小區的王女士難掩激動之情。
老舊小區改造是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暖心工程。
自2018年以來,我市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和城市建設的重點任務扎實推進,截至2024年,已累計完成688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26萬余人。今年,我市計劃改造老舊小區34個,預計到10月底全部改造完成。
從老舊管網更新到外墻保溫加裝;從新增停車位到綠化美化環境……改造工程既重“面子”,更強“里子”,一個個老舊小區的華麗蝶變,為廣大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水、電、暖等設施齊全,拎包入住,租金便宜實惠。”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工作,讓更多城市困難群體、新市民和青年人才實現了從“一張床”到“一間房”的安居夢想。2022年,我市被省政府列為全省7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發展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間,省下達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任務8720套,目前籌集任務已全部完成。
穩就業就是穩民心、穩發展、穩大局。今年,我市全力推動國家級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建設,按照“4321”工作思路,實施4個技能特色培訓行動、打造3個平臺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建設2個數字就業系統、實施1個拓展京津勞務市場專項行動,力爭服務30萬人次以上,努力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從“春風行動”到“直播帶崗”;從規范化零工市場建設到積極對接“就業聯盟城市”崗位需求,一項項就業扶持舉措密集落地、精準發力,為廣大求職者搭起連心橋、鋪就就業路。
朝夕有牽掛 愛在兩端連
地面做了防滑處理、床邊安裝護欄、衛生間安裝扶手……看似簡單的適老化改造,卻為特殊困難家庭老年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安全與便利。
自2022年起,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程就被列入了市政府民生工程,三年來,已惠及3.6萬余戶特困老年人家庭。今年,該項工程持續推進,已完成3000戶家庭的居家適老化改造,完成率達100%。一項項貼心改造,是托起特困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支撐,也彰顯了民生關懷的溫度與精度。
養老服務事關民生福祉、社會和諧與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我市全力推進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前,19個縣區已實現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全覆蓋,“179個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600個村級養老服務中心”織密基層養老服務網。

社區是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我市378個賦碼社區實現日間照料全覆蓋,服務輻射3414個小區,年均服務15萬人次。
當孝老食堂的飯菜飄香,當社區義診如約守護,當社工按時上門提供服務……“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點所在。今年,我市持續推進中小學生脊柱側彎防控工程,截至9月底,已為45.5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脊柱側彎篩查。
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工程是順應人口發展變化趨勢、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民生舉措。今年,我市已完成7所義務教育學校的擴容提質。從嶄新的宿舍樓到新建的籃球場,一項項教育投入扎實推進,持續改善城鄉辦學條件,為孩子們營造了更加優質、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服務多一步 民心近一程
橋西區靈峰莊園小區在去年增設120個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基礎上,今年又新建4個停車棚,充電與停放條件持續改善,居民紛紛點贊。
2024年,全市累計建成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19.1萬個。2025年,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列入省、市民生工程,目標實現既有住宅小區充電端口與車輛數比例達1:5以上,車棚及視頻監控覆蓋率超85%。今年,全市共謀劃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車棚284個,目前已全部完成目標任務,配套安裝了5802個充電端口,切實解決了群眾充電難、安全隱患大等急難愁盼問題。

秋日暖陽下,勝利公園里老人踢毽、打球、使用健身器材,歡聲笑語不斷。
我市持續推進體育惠民工程,因地制宜提升公共健身設施,讓體育公園走進社區、融入街角。全市已對市民廣場公園、經開區體育公園、橋東區山頂體育公園等18個體育公園的球類場地、健身器材等設施進行更新提升;規劃新建、改擴建籃球場9個、足球場10個、羽毛球場1個、門球場1個,合計21個。目前,已完工16個。
體育賽事是滿足群眾體育運動需求的重要載體,不僅為廣大健身愛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有效激發了全民健身熱情。今年我市從年初計劃舉辦844場群眾體育賽事,到目前已舉辦1132場群眾體育賽事活動,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從各大景區原創沉浸式演出到微短劇、快閃活動的打造;從各縣區“彩色周末”文藝演出到一場場“送戲下鄉”接連不斷,今年,我市已完成文化惠民演出場次2703場。
為推動文化惠民活動更接地氣、更貼民心,我市還實施了“文化大餐、百姓點單”文化配送工程,主動傾聽基層聲音,精準對接鄉村群眾的文化需求,可感可及的文化民生服務,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張鳳燕 魏民 李吉 史云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