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張家口,風電場的葉片在塞北草原上勻速轉動,光伏矩陣在山間田野鋪展成“藍色海洋”,儲能電站的電池組有序充放電,特高壓線路將清潔電力源源不斷輸送至京津冀各地……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市堅持以“發、儲、輸、用”一體化為核心路徑,打好能源供給、消費“組合拳”,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以實打實的成效書寫了能源轉型的“張家口樣本”。
清潔電力產能持續領跑

走進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中都換流站,通過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表明,這條創造12項世界第一的“能源大動脈”,已成為張家口可再生能源外送的核心通道。
近年來,我市錨定“打造全國可再生能源示范高地”目標,持續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已突破4200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85%,兩項指標均穩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城市首位。其中風電、光伏作為主力電源持續擴容,儲能領域則前瞻性布局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多元技術,形成梯次發展的儲能矩陣。
在提升“量”的同時,我市更注重“質”的突破:張北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風光儲綜合利用示范項目,與中國探月工程等項目并列榮獲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在尚義縣大蘇計鄉,400兆瓦牧光互補項目以“板上發電、板下放牧”的創新模式,為郝家地村2400余只牛羊提供了理想放牧空間,成為區域能源優化與生態改善的標桿范例?。
“我們不僅要讓清潔電力‘發得出’,更要‘發得好’。”市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推廣智能風機、高效光伏組件等先進技術,全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如明陽新能源的112米長葉片風機,2024年單臺日發電量已突破4.8萬千瓦時,足夠1200戶家庭使用一個月。
綠色應用場景全面開花

在崇禮區,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的屋頂光伏電站正源源不斷產生綠電,滿足場館日常用電需求;在張北縣,恒源銘泰謝家村500兆瓦光伏電站的綠電,經515公里輸送網絡直達合盈數據(懷來)科技產業園,與用電端實現 “呼吸般”的精準匹配……這是張家口推動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打造綠色消費場景的生動實踐。
為破解“棄風棄光”難題,張家口市大力拓展可再生能源消費場景,構建“以用促發”的良性循環。在工業領域,領克汽車張家口工廠等企業實現100%綠電生產;在交通領域,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加氫站集群,投放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并實現綠氫向北京氫能公交的穩定供應;在建筑領域,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已建成屋頂光伏試點21.94萬千瓦,“陽光存折”成為鄉村振興新名片。
不斷拓展的綠電消費新場景,推動能源產業上檔升級,吸引了更多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落戶。目前,張家口已落戶明陽、金風、大金等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企業31家,涵蓋風機、塔筒、葉片上下游產業,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已成為該市最具影響力的優勢產業之一,不僅推動我市新能源技術、設備、服務水平快速提升,更成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應用創新促進轉型發展

在持續推進“發、儲、輸、用”全鏈條協同發展的基礎上,我市注重科技賦能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成功打造了“四方協作機制”、“柔性直流”、“可再生能源+”及“氫能”等新名詞,并取得了諸多“第一”“首個”和“領先”的成果。這些新名片不僅彰顯了示范區的創新實力,更為其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方面。通過推進關鍵技術創新、成熟技術應用示范以及提升創新服務水平,我市不斷增強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的創新能力,多項國家級示范項目如柔性直流、智能電網等已落地張家口,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正在這里取得突破。創新實施氫能產業跨越行動,先后培育和引進億華通、海珀爾、交投殼牌等氫能企業,形成了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持續保持全省最大綠氫生產基地。探索開展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交易金額約18.24萬元。牽頭建設河北省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成為國內運行數量最多、最穩定的城市之一。
體制機制方面,示范區創建了“省部級協調推進機制”,有效解決了跨區域、跨層級的難題,形成了央地聯動的強大合力;聯合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高校院所,組建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聯盟,在儲能、氫能、智能電網等領域突破關鍵技術30余項;還創新開展綠電交易試點,建立“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的協同機制,從根本上降低可再生能源電力使用成本,促進可再生能源多元化應用,推動清潔電力的大規模消納,成功開創大規模綠電市場化交易先河,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彰。

從塞北草原的風電矩陣到燕山腳下的綠色數據中心,從“氫動走廊”的示范運營到“綠電進京”的跨區輸送,張家口正以“發、儲、輸、用”一體化發展的系統布局,勾勒出一幅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宏偉藍圖。市能源局相關負責人標識,面向“雙碳”目標,張家口將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深化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與體制革命,推動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從1到N”的產業化拓展,奮力打造全國領先的新型能源強市。(王寧 蘇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