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沒有‘三高’,也不抽煙、喝酒,咋還得心梗了?”其實,根據《歐洲心臟雜志》最新研究發現,在小于60歲心梗患者中,58.5%的患者首發心梗前并無明確高危因素而且沒有心梗預兆。原因就在于心肌梗死的發病原理:絕大部分心梗是冠脈血管內易損斑塊突然破裂后導致管腔堵塞,而在此之前可能冠脈血管堵塞小于70%甚至只是有軟斑塊存在,這之前就不會出現心絞痛的癥狀。但是,因為一些隱匿的風險,導致血管內皮斑塊突發破裂從而血栓短時間聚集堵塞管腔后導致胸痛不緩解。所以,當臨床大夫告知患者有心梗時,聽從專業人員的建議遠比自己去確定更加保險,要牢記“時間就是心肌”。
冠脈血管沒有嚴重狹窄≠不會心梗
有些患者已經做過冠脈CTA或者造影,當時明確報告血管狹窄小于50%或者就是有些斑塊,是不是就不會得心梗?
其實這也是一大誤區,對于明確冠脈血管沒有嚴重狹窄≠不會心梗,只能說短期內發生心梗的風險較小,早期控制是這類人群的關鍵。按照冠心病危險分層大概分了五類:低危、中危、高危、極高危、超高危,目前大部分大于18歲成人無其他高危因素均為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低危人群,一般低密度脂蛋白都需要控制在3.4mmol/L以下,但當發現低密度脂蛋白≥4.9mmol/L或者膽固醇水平≥7.2mmol/L時,直接列為高危人群,直接可以進行藥物降脂治療。
如果明確冠脈造影明確血管內有斑塊或者輕-中度狹窄,雖然沒有達到需要血管內介入手術的標準,這類就屬于中高危以上人群,需要采取二級預防方案來保證患者心血管安全,其中最核心的是口服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和穩定斑塊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一般對于上述人群,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每年進行一次血脂檢查,并且根據醫生建議定期復查冠脈血管的情況。當然我們還需要合理控制其他危險因素,以免在突發刺激的情況下誘發斑塊破裂。
引起心梗發病的高危因素
想要預防心梗的發作,確實需要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長期達標,這是最基礎的,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冠心病心梗的其他的高危因素。
首先是遺傳,家族中直系親屬有患冠心病的會對后代遺傳的幾率增加。另一方面就是年齡因素,就像我們用的水管用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堵塞,所以年齡越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就會越嚴重,患心梗的風險也越高。還有就是男性患心梗的風險就是要比女性高,這是因為女性體內雌激素會保護心腦血管的健康,但女性絕經后,因為雌激素水平降低,心腦血管堵塞的風險也會增加。
對于以上三種因素,我們雖然不可控但是將下面幾點重視了,提前做好預防工作,也會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前面說的“三高”必須積極控制,做到長期達標;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吸煙、酗酒、熬夜、精神壓力大、情緒波動、暴飲暴食、油鹽糖過重、精細糧過多、肥胖缺乏鍛煉以及冷熱刺激等,時間長了都會讓心臟內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滋生斑塊,進而讓斑塊變得不穩定甚至破裂。保持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尤其是年齡偏大、有遺傳病史、絕境后的女性以及本身患有三高的人群,更應該著重控制。
關于心梗的常見誤區
有些人對于“三高”的控制也有誤區,以為血壓小于140/90mmHg就是正常,其實根據最新《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指出,血壓控制在120/80以下才算正常血壓,120-139/80-89mmHg屬于正常高值血壓,旨在明確此類人群應重視進行生活方式干預。
還有有些得過心梗放過支架的患者每次來復查,一看化驗單沒有升高的箭頭就以為血脂正常,也沒讓醫生看就高高興興回家了,其實,心內科對于這類人群血脂控制是極為嚴格的,按照剛才的分類,他們屬于極高危以上的人群,對于有些患心腦血管疾病極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要低于1.8mmoml/L以下,且較基線降低幅度大于50%才算達標,超高危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需要控制在1.4mmol/L以下。規律健康生活很重要,而接受正規治療和復查也是重中之重。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