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京張醫療合作十周年,記者從市衛健委獲悉,十年來,我市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有利契機,通過三輪框架協議的簽訂,實現了市直醫院與北京知名三甲醫院合作全覆蓋,期間累計減少進京就診患者151.3余萬人次,真正讓群眾實現了從“大病奔京津”到“家門口看專家”的就醫轉變。
受歷史、地理等眾多因素影響,我市及周邊地區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稀缺,群眾就醫曾長期面臨“大病奔京津”的困境。2015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市與與北京市衛健委、河北省衛健委簽署《京冀張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確定了以京張醫療合作推動區域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帶動地區診療水平全面提升的整體思路。隨后又于2018、2022年分別簽署協議,進一步拓展合作深度、擴大合作范圍。目前全市已有11家省市直醫院與北京13家知名三甲醫院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實現了市直醫院合作全覆蓋,合作共建診療中心8個,新設立科室36個,建設了2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16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實現了北京專家定期來張開展坐診、手術指導、教學查房常態化。成功打造出“天壇模式”“同仁模式”“中西醫結合發展模式”,北京三家醫院同時幫扶市第一醫院“三幫一”合作模式,北京胸科醫院幫扶市第二醫院、市肺科醫院的“一托二”合作模式,北醫三院以“人、財、物”全面接管的模式設立北醫三院崇禮院區等一大批先進典型,積累了諸多可以復制的有益經驗。
十年來,北京累計派駐掛職專家89名,累計接診門診242.7萬人次,收治住院患者31.8萬人次,開展各類手術9.4萬例,會診疑難病例8380余例。開展院內培訓2529余次,培訓醫護人員7.3萬余人次;舉辦大型學術活動193場,參加人數6萬余人次;88項醫療技術填補我市空白,申報科研立項321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245篇。在一批批“京專家”的言傳身教下,我市第一醫院建立了河北省首個神經生物樣本庫,市第二醫院成立了運動醫學科和小兒骨科,市第四醫院建立了張家口首個眼庫,學科建設進一步完善。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市第二醫院創傷外科,市第四醫院眼科、耳鼻喉科等均處于晉冀蒙地區先進水平,總體診療能力顯著提升。
通過北京先進醫院管理理念的引入,我市醫院管理實現從制度規范到服務流程的全面提升,并在在質量管理、績效考核、學科建設規劃、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多家合作醫院管理水平獲得等級醫院評審提升。在北京合作醫院的支持下,我市以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專家隊伍”為目標,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先后選派骨干醫護人員1269名赴京進修學習和業務培訓,其中87人學成后成為學科帶頭人;大量北京專家受聘成為“周末工程師”“名譽主任”“特聘教授”,定期駐點我市醫療機構出診、教學、手術指導,為相關科室醫護人員業務能力提升起到了積極的助益作用,本地高素質專家隊伍初具雛形。
與合作前相比,各合作醫院門急診人次平均增長69.7%,出院人次平均增加54.9%,手術例數平均增長105.6%,疑難手術例數平均增加57.7%,有力推動了我市醫院由數量規模外延型向質量效益內涵型轉變。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累計減少進京就診患者151.3余萬人次,一定程度上疏解了北京的就醫、交通、人口等壓力,極大緩解了我市及其周邊地區廣大群眾看病難、住院難、看病貴問題,真正讓群眾享受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紅利。(胡程利 曹麗)
編輯:李雅雯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