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家口市第一醫院成功實施一例高難度冠狀切口右額開顱嗅溝腦膜瘤切除手術。該院創新采用顯微鏡與3D內鏡聯合技術,在僅約4cm小骨窗下,精準微創地完成了腫瘤全切,患者術后恢復很好。
患者今年53歲,感覺頭暈的厲害,來到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就診。經相關檢查,診斷為嗅溝腦膜瘤。“患者這個瘤雖然并不是很大,瘤體大約2cm大小,但是患者右側額葉腫脹明顯,腫瘤深陷于嗅溝里面,導致手術有一定局限性和風險。”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主任李儲忠介紹,傳統開顱手術用顯微鏡來做的話,需要開骨窗大約6-8cm完全打開額竇,才能把腫瘤整個切除,術中要把腦子抬的非常高,顯微鏡視野局限性導致也不一定能完全看到底,這樣的操作增加了手術風險。并且在術前檢查中發現,這位患者雞冠的骨頭也特別大,正好擋著顯微鏡觀察的視線。
為了實現更微創更精準的手術效果,市第一醫院神經外二科醫生團隊與李儲忠副院長經過了充分的術前溝通,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進行分析研究討論,最終選擇用顯微鏡加3D內鏡的手術方式為患者切除腫瘤。在術中,開顱手術的骨窗開口很小,僅4cm左右,保留額竇完整,嗅溝、篩板、嗅神經均觀察的清晰準確,為最終腫瘤的完全切除提供了清晰的視野。手術非常成功,術后第3天,患者已開始下地行動,頭暈得到了明顯改善,目前病人從正面幾乎看不見額部皮膚明顯的水腫,術后恢復很好。
“3D內鏡與常規2D內鏡相比,能為醫生提供更廣的視野和更清楚的解剖結構,有助于更有效率地切除這個腫瘤。”張家口市第一醫院神經外二科副主任醫師狄宏峰表示,3D內鏡的好處是可以把鏡子伸到術腔里面,相當于醫生的眼,能越過骨骼、雞冠直接看到最里邊的狹窄的嗅溝,因此開顱不用開的特別大,就可以看到腫瘤并把它給切除干凈。他提醒,對于解剖位置比較復雜的腦膜瘤,風險高、手術可操作空間狹窄,容易切除不干凈,損傷神經及腦干引起后遺癥。因此,建議患者尋找有成功手術經驗的醫生做腫瘤切除手術,爭取更好的預后效果。(記者 曹曉燕 通訊員 屈海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