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僅10多厘米長的醫療器械,改變了上竇炎治療模式,使有些原本需要手術才能治療的病況變成了無創治療,避免了術后可能引發的并發癥也降低了醫療費用。
這個神奇的醫療器械叫“上頜竇自然口探擴套件”,由市第四醫院副院長、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郭慶生帶領團隊研發。日前,上頜竇自然口探擴套件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郭慶生介紹上頜竇自然口探擴套件的發明原理。荊麗娟攝
“多年臨床經驗發現,一些上竇炎病人術后容易出現鼻腔干燥結痂,鼻內不舒服,上頜竇黏膜水腫容易積膿的情況,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甚至需要反復治療。上頜竇自然口探擴套件的應用則改變了這一情形。”郭慶生介紹,上竇炎是常見的鼻科疾病,情況較嚴重,多需要手術治療。現行的手術多數都需要切除鉤突,鉤突相當于一扇多半開的門,擋住阻擋來自前鼻孔的空氣,防止空氣直接進入中鼻道的同時,也阻止了治療。現行的手術治療多數需要鋸掉“門”后才方便“進家”治療,這個器械可以繞過“門”實現對鼻竇炎等疾病的治療。患者無需住院手術,僅通過門診沖洗施藥即可,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也避免患者術后因鉤突切除或強行插入治療器械引起的其他病痛,以及因不必要的身體損傷而導致的術后長期困擾。
郭慶生獲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荊麗娟攝
郭慶生正在給患者治療
為了解決上頜竇探通問題,郭慶生和團隊攻克多個難關,才有今天上頜竇自然口探擴套件的誕生。鼻子里有著非常復雜的生物結構,器械進入鼻道到達治療位置,需要連拐五個彎兒,如何在不損傷的情況順利到達治療位置,是郭慶生團隊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鼻子的解剖結構和模型,初步設定器械形狀,但每個個體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區別。為了讓器械更適合人體,他們翻閱上千的影像資料和上百個實際病例,多次模擬,最終確定了過彎兒的角度和材質。哪種形狀的探頭可以適應上頜竇自然口的探擴并充分給藥?郭慶生和團隊也進行了反復試驗,最終確定探頭為水滴狀和鴨嘴狀。針對鼻腔內的膿性分泌物,又給該器械增加了沖吸功能。記者 荊麗娟 通訊員 劉璐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