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是一名17歲的女學生。平常性格內向,膽小,害羞,少語,少交際。初中時專心學習,對人際交往并不在意。進入中專后,學習壓力減小,校園活動豐富,患者希望能改善人際關系,融入新的集體環境中。但患者總是擔心自己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會被同學取笑。起初,與異性交往時或上課時有異性坐在身旁,患者會感覺不自然,臉紅,手心出汗。后來,上課時患者不敢抬頭看黑板,訴抬頭看黑板會瞟到前面的男生,擔心同學知道后會嘲笑她。最后,患者連在路上遇到異性也感到擔心、緊張,于是只能待在寢室里,不去上課,吃飯也需舍友幫著從食堂帶回。患者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曾想通過參加班級集體活動的方式來改善,但每次活動之前又總是找種種借口逃避,以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小劉也知自己的擔心是不必要的,但不由自主地會出現,為此感到很痛苦,希望醫生能幫助她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張家口市沙嶺子醫院精神科醫師張曉廣介紹,相比正常羞怯,有些人在人多時也可表現為羞怯和不安,但小劉表現的程度、頻率、持續時間已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并給其帶來嚴重痛苦,足以診斷社交焦慮障礙。
社交焦慮障礙又稱社交恐懼癥,是以在社交場合持續緊張或恐懼,回避社交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焦慮恐懼障礙。其核心癥狀為顯著而持續地擔心在公眾面前可能出現丟丑或有尷尬的表現,擔心別人會嘲笑、負性評價自己,在別人有意或無意的注視下,患者就更加拘束、緊張不安,因此常常回避社交行為。盡管患者意識到這種緊張和恐懼是不合理的,但仍然設法回避相關的社交場合,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自我社會隔離,對必須即將的社交充滿緊張不安,并在社交時有強烈的焦慮和痛苦,臉紅、手抖、不敢對視等,在盡可能完成必須的社交行為后就匆忙離去,這些回避行為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個人生活、職業功能和社會關系。出現社交焦慮的場合多為公共場合進食、公開講話、在他人的注視下簽署重要文件、遇到異性、學校環境等。
社交焦慮或害羞在普通人群中均很常見。在某些發展階段,例如青春期,或在經歷諸如婚姻或職業改變等生活轉變之后,這種關注可能會特別突出。當這種焦慮阻礙個人參與所期望的活動或在這種活動中出現明顯痛苦時,就發展成為社交焦慮障礙。
有學者認為從羞怯到回避型人格障礙,再到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癥狀連續譜。部分患者共病物質依賴、廣泛性焦慮、抑郁和雙相障礙等。故社交焦慮障礙并非單純的羞怯,需要盡早干預,以免延誤病情,影響社會功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