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的曹大媽近半年來食欲下降,飲食越來越少,總覺全身乏力,并間斷腹痛,直到出現了全身水腫,不能下床后,到市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就診,經檢查后發現患者血紅蛋白濃度 52(g/L),白蛋白 15.8(g/L)。考慮患者嚴重低蛋白血癥及貧血,并合并了嚴重的電解質紊亂。患者入院后經過CT等進一步詳細的檢查,發現大媽是因為升結腸惡性腫瘤導致了目前情況。
市第一醫院普外一科主治醫師張綱研究患者影像檢查資料
由于患者高齡,經過全科討論后制定了詳細治療方案,通過積極治療,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糾正了低蛋白血癥、貧血及電解質紊亂后,患者基本具備了手術條件。通過與患者兒女深入的溝通,患者家屬同意了手術方案。于是為大媽做了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手術過程很順利,也沒有出現令醫生擔心的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術后第10天曹大媽就順利出院了。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結腸癌與人們食用紅肉(如牛肉)有著很大的相關性。市第一醫院普外一科主治醫師張綱介紹,結腸癌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
“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張綱提醒,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
“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為易感人群。”張綱介紹,結腸癌發病的主要與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有關。結腸的慢性炎癥使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結腸息肉者,結腸癌發生率是無結腸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瘤,癌變的發生率更高。遺傳因素可能也參與結腸癌的發病。
他提醒,結腸癌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后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下肢水腫等癥狀。如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不能排便,體檢見腹部膨隆、腸型、局部有壓痛,聽診聞及腸鳴音,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腸梗阻。若腫瘤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粘連,形成不規則包塊。晚期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肝、肺轉移征象,惡病質,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
“早期癌內鏡下可以根治的病變可以采取內鏡微創治療,中晚期癌治療方法是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藥以及其他支持治療的綜合方案,以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張綱說,在臨床上,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性手術,具有很多的優點,比如患者的手術創傷會很小,術后患者的恢復速度會特別快,而且手術并發癥出現的也很少,術后患者的住院時間也很短,并且手術切口也很美觀。
張綱介紹,結腸癌患者愈后的好壞取決于結腸癌的分期以及患者的身體情況,還有年齡、合并癥、治療情況等多種因素。早期結腸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愈后一般都比較好,5年生存期甚至可達80%。對于中晚期的結腸癌愈后比較差,但只要能夠采取積極的抗腫瘤治療,一些患者也能夠活過5年或者以上。晚期的結腸癌患者合并癥比較多,身體比較虛弱,一般愈后比較差。總之,結腸癌患者的愈后取決于很多因素,總的來說發現越早,治療越早,愈后就越好。
那么,如何做好結腸癌的預防?張綱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需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山芋、玉米、水果、新鮮疏菜等,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盡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可能有腐敗的水果蔬菜和食物。
第二,多喝牛奶。補充鈣劑和維生素,尤其維生素A和D,能夠降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鍛煉身體,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戒煙戒酒控制體重。
第四,高危人群定期體檢。如有結腸癌的高危因素,如家族性結腸癌或者結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和腺瘤等,要定期去醫院檢查。尤其是45歲以上成年人,定期行結腸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結腸息肉,并進行處理,防止發生癌變。
第五,平時注意觀察身體變化。高度重視便血和大便習性改變以及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等。( 曹曉燕 屈海洋)
【出診信息】
張綱,市第一醫院普外一科主治醫師,畢業后從事胃腸外科工作至今。曾在北京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修學習,擅長腹腔鏡胃腸道手術治療。現任張家口市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張家口市醫學會普外分會常務委員。【出診信息】
出診時間:每周二下午出診地點:市第一醫院西院區(西壩崗)門診6層6診室
預約咨詢電話:18931315800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