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
核心提示:肺癌一直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首位的癌癥,被稱為“癌王之王”。我國約70%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造成很大的疾病負擔,也讓很多人對肺癌“談之色變”。 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一科副主任醫師韓寶勇提醒,隨著新藥物、新療法以及更精準分型診療等技術發展,越來越多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長,生存質量也能得到改善。 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關鍵,特別是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對于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該如何獲得更好生存呢?
韓寶勇介紹,早期的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手術切除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手段,5 年生存率可高達 70%。 但是,在我國約70%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對于絕大多數晚期肺癌患者來說, 已經失去了根治性手術的機會。 晚期肺癌的治療以內科治療為主,通過專業醫生 “排兵布陣”,晚期肺癌也可以獲得長期生存和很好的生活質量。
“腫瘤治療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傳統治療階段, 一個是精準醫學階段。”他表示,傳統治療主要是手術、 放療和化療,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出現,使我們邁入了精準醫學時代。晚期肺癌患者大多數已經不能耐受化療。
根據患者的基因突變,醫生決定用特定藥物的靶向治療在肺癌中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肺癌基因突變的有陽性患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找到對應的靶向藥物,從而延長生存期。
在肺癌患者抗癌的路上,以 PD-1/PD-L1 單抗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成為了新的“抗癌利劍”,PD-1/PD-L1單抗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并不是殺傷和抑制癌細胞,而是恢復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使得人體的“生態環境”恢復平衡。當癌細胞不再處于優勢地位, 癌癥也就痊愈了。患者也可以從中獲益。對于一些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找到了新的希望。
有學者提出腫瘤的“種子和土壤”學說,將腫瘤細胞比作“種子”,腫瘤微環境比作“土壤”,腫瘤的發生、發展不僅取決于腫瘤細胞本身,還取決于腫瘤細胞賴以生存的“土壤”—腫瘤微環境。 腫瘤微環境主要由腫瘤細胞、基質組織 (包括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細胞活素類及血管組織)、細胞外基質組成,腫瘤細胞周圍是低氧、低營養、低PH 的微環境。 腫瘤微環境對腫瘤的增殖、侵襲、遷移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多種實體腫瘤的生長、增殖和轉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作用于腫瘤微環境,使現有腫瘤血管退化,同時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中醫中藥中清熱解毒類、活血化瘀類、以毒攻毒類中藥可能主要通過逆轉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抑制細胞外基質降解、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誘導腫瘤細胞凋亡、調節和增強免疫功能等途徑干預腫瘤微環境,發揮抗腫瘤作用。同時中醫中藥可以緩解患者在放化療期間的不適反應,更能提高患者帶瘤生存的生活質量,為生命的延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早診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的關鍵。 ”韓寶勇提醒,約70%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早期篩查就顯得格外重要,越來越多的地區將癌癥的早期診斷、篩查列入到政策指定的考慮范疇之中。 早診早治、抗轉移復發,是提高腫瘤患者總體生存的關鍵。 目前,低劑量螺旋CT是有效的肺癌篩查方法。
那么,哪些人需要重點做低劑量CT檢查? 他建議,以下肺癌高危人群要特別留意: 年齡55歲以上,吸煙量30包/年(如已戒煙,戒煙時間不超過15年);氡暴露、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如石棉、輻射、二氧化硅等); 個人腫瘤史;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 (如慢阻肺或肺纖維化);長期二手煙接觸史;長期油煙吸入史;建議篩查的間隔時間為 1年, 年度篩查正常者,建議1-2年繼續篩查。
出診信息
出診時間: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出診地址:市第一醫院東院區(建國路)門診6 號樓6層
咨詢電話:2104012
(曹曉燕 屈海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