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田野間涌動著豐收的喜悅。在涿鹿縣大堡鎮,河北恒豐廣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蔬菜大棚里,翠綠的黃瓜垂掛藤蔓,通紅的番茄綴滿枝頭,鮮艷的彩椒在葉片間若隱若現。凈菜車間內,員工們正在對剛剛采摘的有機蔬菜進行分揀和包裝,這些蔬菜2小時內運到盒馬、叮咚、七鮮等商超的冷庫完成精裝,次日一早便能端上北京百姓的餐桌。

作為當地蔬菜產業的龍頭企業,恒豐廣源已建成70多個蔬菜大棚,種植蔬菜32種、面積超800畝,全年可向北京市場供應蔬菜1000多噸。“有機蔬菜在高端市場認可度高,涿鹿縣緊鄰北京,交通物流便利,還具有良好的蔬菜產業基礎,讓我們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企業負責人陳宏偉說。公司從2014年起,耗時8年開展土壤改良,2022年正式投產前獲得了有機認證,目前已有34個產品取得了有機認證,并注冊了“耕野農莊”“苔山稼源”等品牌。

而在氣候冷涼的張北,有機農業的版圖正持續擴容。2024年9月,壩上有機蔬菜“盒馬村”(與“盒馬鮮生”商超形成穩定供應關系,農產品符合企業有機標準的村莊)率先在這里掛牌,白菜、西藍花等有機蔬菜通過盒馬供應鏈走上消費者的餐桌后,獲得市場廣泛好評,每天可向盒馬供應7000至10000份有機蔬菜,形成了集有機蔬菜育苗、種植、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今年8月,有機燕麥“盒馬村”正式揭牌,成為張北縣第二個“盒馬村”,進一步豐富了當地有機產品品類。
“壩上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積累有機物;低溫環境還能自然減少病蟲害,產出的蔬菜、燕麥品質天然優越,有機農業效益突出。”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負責人陳菲道出了當地發展有機農業的獨特稟賦。立足良好的氣候環境和區位優勢,近年來,我市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高端市場對接、地域品牌打造等舉措,持續推動有機農業擴量提質。截至目前,全市擁有有機產品認證企業102家、認證有機產品349個、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達51.61萬畝,有機農業已成為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科技是有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在恒豐廣源的蔬菜大棚里,用于滴灌的水管掩埋在土壤中,這套滴灌系統可根據蔬菜不同生長期精準控制澆水量;棚內的溫濕度傳感器實時傳輸數據,工作人員可以精準調控大棚環境參數,不僅保障了蔬菜穩定的品質,還讓采收期延長了2個多月。張北的有機蔬菜和有機燕麥“盒馬村”,則依托數字技術和全鏈路品控,讓有機蔬菜、有機燕麥從種植到加工各環節可追溯、可驗證,實現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精細化、品牌化生產。
在加強企業示范引領、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我市通過農業培訓、農技幫扶等形式,積極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推進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建立健全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加強有機生產基地環境監測與保護,開展有機加工基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鞏固有機農業發展的生態基礎。

根據《張家口市2025年有機農業發展工作方案》,我市正在重點建設兩大有機農業集群,即壩上地區發展有機蔬菜、燕麥(莜麥)、蕎麥、藜麥、馬鈴薯和飼草生產基地集群,壩下地區發展有機蔬菜、玉米、谷子、雜糧雜豆生產基地集群。隨著有機農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我市還在積極推進有機農業多業態融合,一方面深化產品深加工,開發燕麥粉、蔬菜脆片、雜糧禮盒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另一方面探索農文旅融合,打造“有機農莊采摘游”“現代農業研學”等項目,讓“有機”成為帶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品質是有機品牌的生命線。”陳菲介紹,我市積極推動有機產品生產主體納入河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建立產品追溯體系,監管部門還依法對有機產品認證、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我們要確保每一份流向市場的有機農產品都質量可靠,讓消費者吃得放心,不斷擦亮張家口有機農業的金字招牌。” (王棣)
【一線心聲】
“綠野”只盼清風來
口述人:河北恒豐廣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陳宏偉
投身有機農業十余載,從一塊試驗田到全鏈有機標桿,我們始終懷揣“讓老百姓吃得起有機產品”的初心,堅守有機標準,用心生產優質有機農產品。這不僅是對消費者健康的守護,更是對土地、對農民的責任。看著這些年鄉親們通過有機種植實現增收,我便深知這份堅守的價值所在。
有機農業絕非單一企業的“獨角戲”,而是關乎區域發展的“大文章”。張家口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和區位優勢,涿鹿更有優質土壤與氣候,若能以企業為紐帶,推動市縣聯動制定有機標準、共享技術資源,定能讓“張家口有機農業”成為金字招牌。
未來,盼政策持續賦能、行業協同發展,讓有機農業從“小眾選擇”變為“大眾日常”,帶動更多農戶走上綠色增收路,助力我市乃打造有機農業示范高地,通過產業集群的帶動,建設更高級別的有機田園綜合體,讓健康有機的理念和產品走入更多消費者的生活。(王棣 整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