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黨報與一座城市的共生共榮
——“見證80年·報答”主題展覽的文化解構
張家口日報社十二樓展廳,光影流淌。一位年過七旬的退休工人指尖帶著歲月的微顫,輕輕拂過展板上泛黃的報紙版面。1986年4月17日《張家口市報》頭版,“沙嶺子發電廠土方工程正式開工”的標題赫然入目。“當年,我是這建設大軍中的一員。”老人低語,目光穿越時空,“報紙一出,我讀了又讀,這鉛字,是無形的號角。此后的三個月里,我和工友鐵鍬翻飛,汗水浸透工裝,渾身仿佛有使不完的熱勁兒……”老人在展板前流連,回望著那段滾燙歲月。一旁,年輕的記者舉起相機——咔嚓一聲,兩代人的目光在此刻聚焦,疊印出時光的年輪。
此情此景,正是由張家口日報社主辦的“見證80年·報答”主題攝影展現場的動人一幕。8月26日,值此《張家口日報》創刊八十周年之際,在市檔案館、市攝影家協會、張家口察哈爾文化研究會的支持下,蔚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協力襄辦下,百余幀珍貴的舊影鉛字,構筑了一道令老報人、老讀者等廣大市民駐足流連的時光長廊。穿梭其間,大家清晰地觸摸到:從1945年8月26日戰火硝煙中誕生的《張垣日報》,到如今“報、網、端、微、屏”交互的“4+4+N”全媒體傳播矩陣,八十年里,黨媒的脈搏始終與這座城市的命運同頻共振,一部跨越時空、波瀾壯闊的時代共生史詩,在光影交錯中徐徐鋪展。
血火淬煉鑄就紅色基因

展覽開篇“浴火新生”章節,揭示了這份黨報誕生的歷史必然。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將士持槍屹立大境門的黑白影像,與三天后問世的《張垣日報》創刊號并置陳列——報紙的誕生與城市的新生同步,紅色基因自此深烙其魂。
張家口首次解放后,三千余文化精英匯聚,形成解放區最澎湃的紅色文藝洪流,硝煙初散之城躍升為解放區實踐城市治理的“東方模范城”。展板上,1946年華北聯大校園照片里文化先鋒的身影清晰可辨,《晉察冀日報》在名為《張家口解放一周年》的社論中以鏗鏘之音向世界宣告:“張家口已建設成為中外矚目的獨立和平民主繁榮模范城!”
這份誕生于烽火鐵血中的報紙,始終是鼓舞斗志的號角、凝聚人心的旗幟。展區晉察冀日報社舊址斑駁的磚墻照片旁,一張泛黃的歷史影像尤為醒目:頭戴布帽的解放軍戰士背倚戰壕,正凝神共讀《晉察冀日報》,頭版“人民解放軍大舉反攻”的報道穿透歲月煙塵,成為鉛字化作武器提振士氣的鮮活見證。
從創刊號傳遞解放捷報,到忠實記錄城市新生軌跡,這份報紙與腳下這片熱土血脈交融。1946年民生電業公司下花園發電廠工人赴延安為毛主席安裝電燈的報道、1948年張家口第二次解放奏響平津戰役序曲的頭版消息、1954年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竣工的慶祝盛況……展覽里的一份份鉛墨記憶,詮釋著這份報紙與英雄之城休戚相關的初心。
時代浪潮中的同頻脈動

步入“春潮激蕩”展區,眼前的影像色調變得開闊、明快。展板上,1995年春節前夕江澤民同志視察慰問張家口的題詞“開放開發,真抓實干”,與同年《張家口日報》刊發的報道《邁出山城跨越國門走向世界加速發展》形成互文。對外開放、基建攻堅、生態治理、產業勃興……張家口歷史發展的足音在報紙版面上清晰回響。
“《張家口日報》是時代風云的瞭望者、記錄者,更是思想解放的推進器,引領著我們邁開步子大膽前行。”現場,一批批參觀者看得入神,由衷感慨。大家不難感受到,報紙版面的演進史,恰是城市開放的刻度尺——從創刊初期的質樸厚重,到開放浪潮中迸發的大氣磅礴、版式紛呈,每一次躍遷,都與這座塞外名城的拔節之聲相契合。
“擘畫新局”部分,更令參觀者精神振奮。張家口經濟社會發展捷報頻傳: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六大產業蓬勃發展,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如火如荼,全域旅游新格局加速構建……每一項堅實步伐,都在報端留下深刻印記。展板上的圖文,濃縮了一個時代的萬千氣象,也映照出全市人民甩開臂膀、追求美好生活的昂揚心氣。
一位老讀者在刊有慶祝京張申冬奧成功報道的展板前久久駐足。“申奧成功,舉城歡騰!當年我和合唱團的姐妹們在大境門前放歌慶祝,這份報紙,我珍藏至今。”老人動情道,“我讀報近半個世紀,《張家口日報》把尋常人家的盼頭和城市發展緊緊連在了一起,是真真切切落在了咱老百姓的心窩里。”
未來已來的共同答卷

“報紙與城市的共生進入了全新維度。”這是“融媒生輝”章節帶給參觀者最深的觸動。“東數西算”京津冀樞紐——懷來大數據產業基地,每秒15100萬億次運算正為區域產業騰飛構建信息基座;與此同時,張家口日報社全國首個地市級AIGC智能創新實驗室內,人工智能視頻生產線全速運轉,智慧融媒的深水區探索正與城市轉型升級同聲相應。
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傳播形態嬗變不息,記錄時代的使命卻歷久彌新。讀者的泛黃來信訴說著“新聞110”欄目的初心;如今“頭條幫忙”平臺已解決民生訴求4.2萬件。從1998年贊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生動版面到引發全網助農的本地農產品滯銷報道,八十載守望,從未間斷。
“見證80年·報答”主題展啟幕以來,日日涌動著觀展熱潮。老人輕撫歌劇《白毛女》在張家口人民劇場演出的劇照難掩激動,身穿紅馬甲的日報小記者們在“雪如意”光影前歡呼雀躍,融媒大屏旁新老報人握手致意,傳承使命……這些滾燙的瞬間,印證了張家口日報深深扎在這片土地和人民中間,它忠實記錄著張家口的歷史,也親身參與著這座城市的每一次成長。
八十年風云激蕩,八十年星河共耀。未來,這份在烽火中鑄魂、于改革浪潮中擊楫、在新時代云端展翼的黨報,將與雄踞塞外的大好河山張家口共赴壯闊征程。 (翟見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