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琨,萬全區舊堡鄉牛家窯村村書記。作為返鄉青年,他從接過村黨支部書記擔子那天起,就想著走“新路子”。看著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孩子多,鄉村少了往日的“熱鬧氣”,他心里暗下決心:“要靠學網、懂網、用網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讓沉靜的鄉村重新‘熱’起來、‘活’起來”。

一段視頻,點燃敬老暖流
2024年冬天,面對村里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喬琨帶領村兩委全力籌建“福壽食堂”,為村中高齡、獨居、困難老人提供免費暖餐服務。
同時,他不滿足于“干了就好”,而是“廣而告之”。喬琨拿起手機,拍攝了一條簡單卻充滿溫情的視頻:鏡頭里,志愿者正在熱火朝天地做飯,老人們圍坐在一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連聲夸贊“真香”。

這條視頻很快在網絡上引發關注,短短幾天,瀏覽量就突破1萬,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留言:“書記,我在外地看到視頻,想家了,也想為福壽食堂添份力!”一時間,“給牛家窯村福壽食堂獻愛心”成了周邊村鎮甚至在外老鄉圈里的熱門話題,看著不斷傳來的捐物捐款消息,喬琨感慨地說:“網絡真的能把天南海北的力量凝聚起來!”
百元捐款,帶出“愛”的傳承
愛心傳遞的鏈條還在延續,最打動人心的回應,來自喬琨的家人。看到父親每日為老人們忙碌,他的孩子也被這種敬老愛老的精神深深感染。一天晚上,孩子鄭重地拿出自己做家務積攢的100元錢,執意要捐給“福壽食堂”,并在微信群留言:“這是我自己的錢,我也要孝敬爺爺奶奶。”

這條樸實的信息一夜之間刷爆村微信群,村民們不僅為孩子的善舉點贊,更被這份孝心的傳承所感動。這件事讓喬琨更加明白,網絡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能輸送“愛”的橋梁。此后,每次收到捐助,他都會通過小視頻或截圖,將捐助者姓名、金額及用途清清楚楚地“曬”在網上,回應著每一份樸素的信任。
指尖匯大愛,鄉村煥新風
在喬琨的用心經營下,牛家窯村的“福壽食堂”不僅成為本地敬老愛老的新典范,更成為連接在外游子與家鄉情感的重要紐帶。他還通過短視頻持續記錄老人在食堂用餐、舉辦節日活動等溫馨場景,用一幀幀生動的畫面詮釋著鄉村善治的內涵。
如今,福壽食堂不僅運轉穩定,還發展成為開展孝老敬親教育、弘揚優良村規民約的重要平臺。志愿者定期上門為老人服務,村民積極為食堂捐贈“愛心桌”。牛家窯村的村風村貌,在一次次點贊、一條條評論中悄然煥新。
喬琨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的鄉村,不僅可以“種出莊稼”,還可以“種出情感”“種出敬老愛老的美德”。這位85后村書記的“網感”實踐,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與溫度。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