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咱張家口的風,是‘發電的風’;天上的光,是‘存錢的光’!”金秋壩上,牧民王建國指著草原上轉動的風機笑著說。
作為全國唯一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十四五”期間,張家口錨定“培育新能源產業新動能”目標,接續奮斗,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效雙升”的跨越,打造出能源轉型的“全國樣板”。

規模領跑 筑牢綠電供應基石
“你看這光伏板,今年使用了光伏清潔機器人后,比早年的發電效率高多了!”在恒源銘泰謝家村500兆瓦光伏電站,運行班值長田昀指著正在作業的光伏清潔機器人介紹。這處電站的高效運行,正是張家口新能源產業“量質齊升”的縮影。
數據見證飛躍:截至2025年9月,全市新能源裝機達4251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比重88%,風電裝機量穩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產業從“單一發電”向“發輸儲用”全鏈條延伸——通過風電“上大壓小”改造,新機型發電效率較傳統機型提升20%以上;大容量風機、高效光伏組件廣泛應用,生產要素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集聚。
外送通道同步織密“電力高速路”。“十四五”期間,世界首個±500千伏四端環形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張北柔性直流試驗示范工程應用構網型控制技術后,輸送能力提升30%;張北至勝利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白土窯500千伏配套工程相繼投用,構建起“特高壓+柔直”交直流融合網絡,每年向北京、雄安輸送綠電超300億千瓦時,讓京津冀地區共享“張家口綠電”。
本地消納同樣多點開花:“綠色數壩”工程投運服務器172萬臺,年均耗綠電約62億千瓦時,成“東數西算” 重要節點;2000萬平方米建筑通過四方協作機制實現清潔供暖,數十萬居民告別“燒煤取暖”舊模式;1112個光伏扶貧電站惠及萬千農戶,數量居全國地級市第一。

機制創新 破解消納難題
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生產出來,是示范區建設的第一步,如何將這些能源儲存轉化也是推進示范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際首套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項目并網發電,尚義抽水蓄能電站抓緊建設……五年來,我市積極謀劃建設以抽水蓄能為支撐的千萬千瓦儲能示范基地,已形成壓縮空氣儲能、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多種儲能技術示范,累計建成和并網新型儲能規模18.925萬千瓦,加快推進140萬千瓦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同步落地國家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微電網等新型業態示范工程,拓展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鉛碳電池等多種儲能技術應用示范。
位于察北管理區的瑞風云聯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內,240套磷酸鐵鋰儲能電池倉整齊排列,形成龐大的矩陣式儲能集群。“電站采用磷酸鐵鋰電化學儲能技術路線,通過220千伏送出線路接入至張北縣解放500千伏變電站,為電網提供調峰、調頻、調壓等輔助功能,可謂名副其實的能源‘巨無霸’。”瑞風云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十四五” 期間,張家口打破儲能技術瓶頸,構建起多元儲能矩陣——抽水蓄能加速推進,重力儲能、液流電池、等前瞻技術落地試點,30余臺分布式調相機投用,為高比例新能源并網“保駕護航”。世界規模最大的張北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更成“技術標桿”,通過風光儲協同控制,破解了大規模新能源集中并網的世界性難題,斬獲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機制創新的強力支撐。張家口在能源領域創建了“省部級協調推進機制”,已成功破解20余項跨區域難題,構建央地聯動格局;打造“服務+技術+機制”三位一體模式,以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項目精準落地,通過第三方監督的優選競配機制,引導企業從“拼資源”轉向“拼技術”,累計優選近百個項目主體。

產業融合 打造新質生產力樣板
張家口的‘無限風光’,不僅讓更多的上下游企業加速聚集,也推動當地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明陽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工人正將葉片吊裝出廠。這個位于萬全區的基地,由明陽集團投資30億元打造,年產300臺5-10兆瓦風機、450支葉片。“2023年3月至今,基地已生產風電主機337臺、葉片963支,帶動600余人就業,2025年預計產值達25億元。”明陽集團北部大區京津冀區域開發總經理魏巍介紹。
截至目前,張家口已吸引明陽、金風、大金等31家新能源高端裝備龍頭企業落戶,形成覆蓋風電整機、葉片、塔筒,以及光伏組件、儲能設備的完整產業鏈——風電主機年產能達1500臺,葉片超1000套;產業壯大不僅帶動技術升級,更惠及民生:僅明陽基地就帶動600余人就業。
“新能源+”戰略更讓綠色動能澎湃發展:444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穿梭街頭,構建綠色交通示范;河北省氫能產業創新聯合體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7家省級研發平臺落地。
如今,張家口示范區已斬獲13項“世界第一”,入選國家碳達峰試點,其“風光儲輸用”一體化模式、數字化規劃機制,已通過26批次國外代表團考察、36國駐華使節交流走向世界。“我們不僅要自己轉型,更要為全國培育新能源新質生產力提供‘張家口方案’。”市能源局副局長任婧表示,示范區將在“十四五 收官之年持續深化創新,為“十五五” 良好開局奠定基礎,讓綠色動能照亮更多未來。(王寧 蘇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