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涿鹿縣黃土港村靜謐而祥和,陽光灑在街巷,為每一處角落都鍍上一層金黃。
在村里的一處街邊,有兩間普普通通的屋子,卻透著一股別樣的活力。輕輕推開虛掩的門,整齊排列的書架映入眼簾,上面擺滿了各類書籍。幾個孩子安靜地坐在書桌前,沉浸在書的世界里,他們時而眉頭緊鎖,似為書中的情節擔憂;時而嘴角上揚,露出會心微笑。墻上貼著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和一些標語,桌上與地面擺放的幾盆綠植,為這小小空間增添了一抹生機。

大人和孩子們在書屋看書
這里是65歲的鐘明福于2023年開辦的公益書屋。他老家在下花園孟家墳村,后遷居黃土港村。年輕時,他曾在涿鹿縣城做小買賣,年歲見長后回到村里生活。回村后,他發現孩子們大多沉迷手機,很少看書學習,而且村子距離城里的圖書館又遠,孩子們假期和平時放學回來后缺少合適的讀書場所,這讓他萌生了開辦書屋的念頭:“我尋思給孩子們弄個看書學習的地方。”
這個想法剛冒出來時,鐘明福心里也犯嘀咕:萬一孩子們不愛看,豈不是白費功夫?但轉念一想,他又堅定起來:“哪怕只有一個孩子因咱開的書屋有所進步,我這事兒就沒白干,值了!”于是,他開始為書屋奔走。
為方便孩子,他放棄偏僻房源,在村里臨街處以每年2000元租下兩間大房子。布置書屋時,為讓孩子們看得舒心,他請師傅裝修屋子,精心挑選適合孩子們的書桌、書柜,還添置了裝飾品,將書屋布置得溫馨又整潔。
場地解決了,進書又成了難題。他先在縣城周邊書店買書,但種類有限,經他人指點,又獨自開車到石家莊的書店采購;再后來他學會網購,便在網上對比挑選。“一開始買了一萬五六千元的書,后來買了多少也沒細算。具體有多少冊,我也沒仔細統計。”
書屋開門之初,鐘明福有些忐忑,擔心孩子們搗亂或拿書不還。然而,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余的。更讓他驚喜的是,書不僅沒少,還越來越多,村里的人紛紛把閑置圖書送來。書屋的15個書架(多為五層,少數四層)上,整齊擺放著涵蓋兒童文學、科普知識、農業技術、醫療保健等多類別的書籍。

鐘明福整理書籍
書屋采用“自助式”的借閱方式,門每天都開著,有人借閱也不用跟鐘明福打招呼,只需在登記本上自行登記即可。孩子們可寫下借閱書籍、想讀的書或遇到的問題。這種管理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到信任與尊重,也減輕了鐘明福的管理負擔,只需定期打掃衛生、整理書籍就可以。而且,鄰居們也非常熱心,經常過來幫忙打掃衛生、照看書屋。
如今,書屋已成黃土崗村最熱鬧的去處之一。放學后、假期里,總有孩子結伴而來,一坐便是大半天。望著這群愛讀書的身影,鐘明福打心底里欣慰,覺得自己的付出都值了。書屋的常客不只有孩子,村里的大人也常來。尤其農閑時,大人來書屋的更多,他們或是翻閱農業書籍,學習種養技巧;或是瀏覽家庭、醫學類讀物,了解保健與治病的實用知識。
鐘明福創辦的這座書屋,是純粹的義務性質——不收費、不盈利,只為給村民和孩子提供一個讀書學習的空間。他曾想過搞些活動激勵孩子,比如獎勵愛讀書、成績好的學生,卻因年事已高、精力不足未能如愿。但他并不遺憾:只要孩子們有安靜的讀書環境,能從書中汲取知識,便足夠了。
村里的人對鐘明福的善舉贊不絕口,都覺得他為村里做了大好事。孩子們有了學習場所,不再亂跑,村里學習氛圍也愈發濃厚。在他的帶動下,黃土港村漸漸形成了一股愛讀書、好學習的良好風氣。(李曉利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