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黎城縣的群山深處
黃崖洞默默守護著一段崢嶸歲月
八十多年前
這里是抗日根據地創建最早
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
黃崖洞兵工廠
年產武器可裝備十六個團
承載著民族抗戰的希望與信念

黃崖洞兵工廠倉庫舊址(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1939年夏天
為擴大軍工規模,躲避敵軍破壞
遵照朱德總司令的指示
左權將軍跋山涉水,實地踏勘
最終決定將韓莊村修械所
遷往黃崖洞這片天然屏障

戰士們搬運化整為零的部件進山(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百余里山路坎坷難行
工人們肩挑背扛,迎風冒雨
將重要機器“化整為零”
連大型鍋爐也拆成十余片
一片一片抬進深山

黃崖洞兵工廠石房車間(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基建更為艱難
無磚無瓦,無木無材
工程師帶著民工
開山取石,鑿巖建房
1939年底
黃崖洞兵工廠正式建成投產
被命名為“八路軍總部軍工部一所”

黃崖洞兵工廠的車床(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沿山谷鋪開的2平方公里廠區內
坐落著廠房、宿舍、辦公室……
蒸汽機、切削機床等四十多部機器晝夜運轉
隆隆轟鳴聲
成為抗戰中最振奮人心的樂章

八一式馬步槍(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里誕生了八一式馬步槍
劉貴福與戰友反復打磨
利用磨盤打造槍管孔洞
用紡車式土鏇床拉出合格膛線
改進淬火工藝……
1940年,新槍試射成功
八一式馬步槍比一般步槍
短、輕便、靈活、壽命長
到1941年
黃崖洞兵工廠共生產八一式馬步槍3000余支

五〇小炮(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里還造出了五〇小炮
沒有鋼材
就拆敵人鐵軌代替
沒有專業設備
就將炮筒改為滑膛結構,增加長度
保障射程與精度
1941年初
黃崖洞兵工廠成功試制2門五〇炮
隨后投入生產
到1941年11月
兵工廠共制造五〇炮八百余門
炮彈兩萬余發

日軍向黃崖洞進發(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黃崖洞兵工廠的壯大令日軍如坐針氈
1941年11月11日
日軍三十六師團七千余人進犯黃崖洞
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奉命堅守
團長歐致富在彭德懷、左權指揮下
率官兵與工人奮勇抗敵
屢次擊退進攻

崔振芳殉難處(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十七歲的司號員崔振芳
獨自一人死守甕圪廊隘口
投出上百枚手榴彈
最終英勇捐軀

抗戰時期山崖上的標語(黎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八個晝夜的血戰
我軍以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績
贏得保衛戰勝利
寫下抗日戰爭史上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一戰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遠程火炮方隊
八十余年過去了
黃崖洞的故事依舊撼動人心
從昔日的土槍土炮
到今天的遠程火炮、巡航導彈
武器在迭代
堅守與奉獻的初心從未改變

青山巍巍,忠魂不滅
機器的轟鳴猶在山谷間回響
熱血的溫度仍烙印于太行故土
今日山河皆安
只因先輩熔魂作鐵,以骨鑄劍
致敬永不褪色的人民兵工精神
致敬用青春和生命
守護家國的英雄!

時光緘默,山河有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央廣網特別推出《理響中國·烽火丹心》AIGC系列微視頻——在《時光的底片》《時光的證物》《時光的信使》三篇章中用數字技術重述崢嶸歲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讓我們共同銘記,一起奔赴未來之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