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善之區,文脈長,古今交融。五年來,一幅波瀾壯闊的圖卷在京華大地上縱情鋪展:從堅定不移的思想引領到公共文化的豐富供給,從文化遺產的傳承煥新到產業生態的涵養升級,處處涌動著無限生機與活力。
作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正在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深入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未來五年,這座千年古都將肩負起更重要的文化責任,持續煥發時代光彩。
凝心鑄魂 筑牢根本
“十四五”時期,北京始終高擎思想旗幟,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思想輿論根基更加牢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持續深化。
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秋色如畫。 特約攝影 常鳴
強基固本,凝魂聚氣。京華大地持續抓好各層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高質量推進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協同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建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京華實踐教研中心,打造貫通理論與實踐的“首都大課堂”;聚焦重大主題深入開展理論宣講,推出《書山有路——習近平總書記的書單》等融媒產品,建強《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前線》雜志等平臺。
北京大學紅樓年均接待觀眾近50萬人次,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館區之一,北大紅樓通過課題研究、家庭研學、志愿服務等形式,帶領觀眾們重溫“覺醒年代”。 和冠欣攝
守護根脈,賦能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視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香山革命紀念地和北大紅樓,多次強調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北京用心用情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規劃建設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分類保護利用31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系統保護提升抗戰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整體活化利用“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革命舊址,擦亮一系列紅色地標。今年7月,抗戰館高質量完成改擴建,推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坐在輪椅上的抗戰老兵曹殿林在孫子的陪伴下參觀展覽,穿梭在“白樺松林”間,老人回憶起自己參加東北抗聯時的難忘歲月,還哼唱起當年部隊傳唱的一首《露營之歌》,“團結起,奪回我河山……”五年來,三大片區主要場館累計接待觀眾超3100萬人次。
香山革命紀念館位于香山腳下,2019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首都文明單位。館內設有《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陳列展,是目前國內唯一全面展示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時期輝煌歷史的大型展覽,共展出圖片800余張、文物1200余件。 常一鳴 攝
厚植情懷,鑄就風尚。北京持續挖掘宣傳好人好事,6人獲評全國道德模范,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李桓英被授予“時代楷?!狈Q號,持續開展“北京榜樣”選樹宣傳活動,舉薦身邊榜樣近7萬人。創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年均舉辦千余場活動,覆蓋首都33所高校40萬大學生,引領青年學生厚植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
凝心聚力,文明潤城。一個個創新陣地、一場場沉浸式宣講、一次次愛心行動,溫暖城市,撫慰人心。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全域覆蓋,6個區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創歷史最好成績。持續開展“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光盤行動”等系列文明引導行動,有效助力城市精細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數連年上升。
古今交融 綻放活力
2024年,北京中軸線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由此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城市。北京中軸線與長城、北京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大運河(北京段)一起,像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聯起北京從古至今的歷史文脈,向世界講述古老而充滿活力的中國故事。
2024年10月12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大美中軸線觀光巴士,采訪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后的文旅新線路。 鄧偉攝
文脈綿延,古韻新生。“十四五”期間,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加璀璨奪目,“三條文化帶”保護建設成果豐碩。北京形成了以箭扣長城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護工程,長城保護管理案例被世界遺產組織評為示范案例。大運河文化帶實施文物保護工程200余項,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北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游船通航。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琉璃河遺址考古取得重大進展,實證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園獲評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完成改造提升,首鋼園成功實現工業遺存向文化產業園區的綠色“蝶變”。
活化利用,煥發生機。守護老城傳統風貌和歷史肌理,孚王府、古觀象臺南院、賢良祠、醇親王府南府等完成住戶騰退;激活文物古建活力和當代價值,北大紅樓、皇史宬、宏恩觀、蒙藏學校舊址、正陽門箭樓、先農壇神倉和慶成宮等對外開放。從百余項文物修繕工程,到312棟(座)歷史建筑的認定,再到探索“申請式退租”“共生院”等模式,北京為世界留下了既保留歷史肌理又改善民生的創新模式。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易所感慨的,北京在文物活化利用中找到了政治自覺與文化自覺的重要交匯點,使兩者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將文物保護利用寓于新時代首都發展之中,成為詮釋“如何正確處理好‘都’與‘城’關系”的生動實例。
2024年12月21日,適逢冬至節氣,560余歲的先農壇慶成宮向公眾敞開大門。實習記者 金瑤攝
大戲不斷 書香滿城
連續三周,“我的周末基本上都是在北京各個劇場里度過的?!庇^眾方女士說,上個周末,她和河北趕來的朋友一起看了北京人藝新排作品《小郡之秋》,再早些時候,話劇《哈姆雷特》、歌劇《沃采克》等多個在京重磅首演劇目把她的日程表填得滿滿當當。在北京,大戲、好戲從不斷檔,2025年上半年,全市舉辦營業性演出超2.9萬場,觀眾超697萬人次,票房收入超23億元。
演藝之都,活力奔涌。以“大戲看北京”為抓手,北京從演出精品、主體等方面全面落實《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文化精品工程扎實推進,重大主題、現實題材佳作競相涌現,年產200余部電影,榮獲“五個一工程”等國家級獎項的數量全國領先。不久前,第十八屆文華獎評獎結果揭曉,北京選送作品囊括文華劇目獎、文華節目獎及文華單項獎三類大獎,實現“文華大獎(劇目獎)五連冠”。
繁榮勝景,同樣出現在博物館里。2024年,全市博物館接待參觀超一億人次。當中國國家博物館鳳冠冰箱貼、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天宮藻井冰箱貼成為出圈爆款,古老文明與當代文化有了最熱切的呼應。
2025年5月19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看·見殷商”展覽正式對公眾開放,全國28家文博單位338件(套)文物重現這段群星璀璨的文明。武亦彬攝
文博出圈,場館上新。作為全國博物館資源最密集、類型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北京編制印發《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2035年)》,積極謀劃《北京博物館條例》立法,研究制定《北京博物館運營管理辦法》,為“博物館之城”保駕護航。五年間北京新增備案博物館49家,掛牌開放類博物館56家,全市備案博物館總數達266家。中國考古博物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大葆臺遺址)等相繼開放,中國長城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新址、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等開工建設,為高漲的文博熱再添基石。
金秋時節,“我與地壇”北京書市墨香爛漫,累計接待讀者55萬人次,舉辦各類閱讀活動100余場,銷售碼洋超1億元,較2024年增長37.8%。北京切實鼓勵實體書店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舊書新知”等知名文化品牌廣受讀者歡迎。北京閱讀季、十月文學月、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等大型活動與“丁香詩會”等基層“一區一品”匯成矩陣合力,讓書香流淌在城市的血脈之中。
2025北京書市開幕。程功攝
提質增效 潛力無限
文化產業作為北京的重要支柱性產業,既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和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笆奈濉逼陂g,北京充分發揮首都優勢,大力培育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2024年12月31日,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攜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奏響國家大劇院2025北京新年音樂會。方非攝
優質文化資源如何直達基層?前沿科技為之插上翅膀。今年9月,俄羅斯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唱響《神圣的戰爭》。在遙遠的雪域高原上,北京拉薩實驗中學的400名學生同步聆聽著振奮人心的旋律——2024年,《北京市超高清視聽先鋒行動計劃(2024—2026)》正式:發布,深度融合文化與科技的“第二現場”文化品牌,不僅為全國超高清視聽產業發展提供了“北京樣板”,也見證著文化產業蝶變惠民的探索實踐。
科技助力,勢頭強勁。市區兩級相關部門建立工作會商、政策協同機制,創新出臺全國首個文化新質生產力政策《關于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大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措施》,同時配套出臺游戲電競、演藝、超高清、網絡視聽等系列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持政策,助力文化產業整體實力日益增強。據統計,2024年,全市文化新業態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市文化企業營收的比重超七成,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數量、備案人工大模型數量等均居全國首位。
新場景、新消費不斷涌現,跨界聯動的花式玩法為市場帶來新突破。比如,從前在觀影后或被隨手丟棄的票根,現在不只是一張有紀念意義的薄薄紙張,今年,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變電影票為城市的“通行證”和“索引圖”,用一張票根打通“吃住行游購娛”全場景專屬優惠,成功試水“票根經濟”,累計7666萬人次客流由此匯聚,共拉動綜合消費251.7億元。

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甘南攝
業態融合,大有可為。北京堅持用創新的思維、改革的理念謀發展,激發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創造活力。創新建立的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工作機制深度推動旅游、演藝、電影、賽事等產業鏈條有機融合,通過“票根經濟”“超現場”等新舉措有效推動多元業態融合發展。全城體育賽事嘉年華、潮玩經濟熱度不減,“跟著演唱會去旅行”“漫步北京”等新產品漸漸亮出了影響力,更多的文旅增量被深度賦能,正在持續變為可觀的消費增量。
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首鋼園舉行 參觀者絡繹不絕。劉平攝
萬千氣象,方興未艾。展望“十五五”,北京將聚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全面增強文化中心影響力。在這片活力涌動的沃土上,下一個五年,屬于北京的精彩仍將繼續上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