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隨著我國北方地區陸續進入采暖季,我國也進入到每年大氣污染防治的攻堅期。如何既讓千家萬戶“溫暖過冬”,又能讓“藍天常在”?甘肅多地不斷探索清潔供暖的新方式。
今年供暖季,位于甘肅蘭州城關區的這個雁兒灣污水源熱泵站,正式開始為周邊區域供熱。這是甘肅省首個利用污水作為熱源的供熱項目。
在雁兒灣污水源熱泵站,如果我們從空中俯瞰就會發現,這個站點的位置與雁兒灣污水處理廠僅一墻之隔。城市生活污水經過初步處理后形成的中水,會在這里通過管道輸送至站內的5臺大型熱泵離心機組。

熱泵站里,記者看到,5臺10兆瓦污水源熱泵機組排成一排,工作人員按照天氣變化可以隨時進行增減調控,穩定保障轄區居民的供熱需求。

除了利用污水作為熱源的供熱項目,當地還借助“地下暖源”溫暖千家萬戶。在馬灘地熱供暖示范項目現場,5口取水井像精準的“吸管”,從地下2300米的地層中抽出74℃的地熱水,這些地熱水經過濾網過濾后,再由加壓系統輸送至板式換熱器,最終送到居民家中。

長慶油田公用地熱開發項目組建設現場負責人曹博稱:“從地下把熱水取出來以后,經過循環,給居民用戶端供完熱以后,這個水還通過加壓回灌、等量回灌,在這個過程中,只跟地下的資源換熱取熱,不損害地下的水資源。”

據了解,該項目總供熱面積約75萬平方米,為7000余戶家庭提供供暖保障,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7000余噸。
甘肅:暖心舉措惠農戶 清潔供暖進農村
城市里用上了清潔能源,農村也在推進冬季取暖清潔化,將農戶清潔取暖改造項目作為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讓村民干凈溫暖過冬。
走進武威市古浪縣西靖鎮感恩新村村民蒲武山的家,暖意撲面而來,卻不見煤爐和煙囪的蹤影。

讓蒲武山稱贊的就是當地實施的清潔能源取暖建設項目。該項目是以太陽能為基礎的光熱系統,白天充分吸收太陽能,進而轉化為熱能,通過循環系統輸送到室內散熱終端,對采暖房間持續供熱。在太陽能不足或低溫時,設備可實時啟動輔助能源系統供熱,同時實現四季提供生活熱水。

在慶陽市合水縣吉峴鎮郝莊村,不少村民裝上了生物質清潔能源鍋爐,一個個“綠色熱源”陸續落戶農家,為群眾溫暖過冬提供保障。
今年,當地免費為農戶提供安裝生物質多功能水暖爐、暖氣片,保障群眾冬季取暖。據了解,生物質清潔能源取暖以樹枝、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為燃料,不僅發熱量大、供熱穩定,還能實現“變廢為寶”,從源頭減少燃煤污染。

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鎮曹塬村村民唐維濤稱:“這個生物質爐子很方便,把生物質顆粒加進去,全程都不用人管,還可以燒果木、秸稈,降低了我們的取暖成本。”

慶陽市合水縣農村能源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郭靈會稱:“不僅減少了傳統能源的消耗、降低了碳排放,還實現了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有力推動了農業現代化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