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聯合舉辦,這是粵港澳首次攜手承辦該項盛會。連日來,賽場賽事精彩紛呈,讓廣大體育迷盡享運動樂趣。受此氛圍感染,我也躍躍欲試,在下班后投入運動當中,去感受其中的活力與快樂。我想,體育的魅力,既在于頂尖運動員的巔峰對決,更在于全民參與的澎湃熱情,而這份全民體育的熱潮,正是體育強國建設的堅實底色。
當然,作為健身新人,我也注意到,“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未來5年,體育強國,強在哪?首先,體現在全民共享健身發展紅利。“十四五”時期,我們已經筑牢了堅實基礎,累計投入56.5億元,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想必不少人與我有著同樣的感受:廣場上健身操、廣場舞的參與隊伍持續壯大,“15分鐘健身圈”讓健身需求舉步可達,全民健身的便捷性與獲得感顯著提升。數據顯示,當前,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超過38.5%,未來,我相信這一占比一定會越來越大。說到底,群眾體育的核心是“人”。我相信,接下來隨著全國全民健身大賽“大區賽”下沉機制不斷深化,參與體育運動,將逐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我一直認為,能帶來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實打實的健康,這才是全民體育、全民健身最該有的“硬核價值”。
其次,體育強國,強在哪?體現在產業融合賦能發展。體育的綜合價值全面釋放,將為各相關領域增添更多發展機遇。譬如,賽事為新興產業提供了用武之地,機會就源于一張兼具多重價值的賽事門票。有人為一場馬拉松奔赴一座城,跑完賽程便尋訪當地老字號品鑒風味;有人追隨沖浪賽事奔赴海濱,白天見證賽場競技,傍晚徜徉漁村市集感受煙火。體育已成為串聯生活的全新紐帶,體育強國的產業融合之力,正蘊藏在“一場賽事帶火一座城”的聯動效應中。
當然,賽事經濟帶來的遠不止于此。“村超”“蘇超”,全運、亞運IP的影響力將遠超我們的想象。據統計,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3.67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就拿亞運會來說,賽會期間帶動周邊地區消費最高增長超40%,浙江今年已舉辦國際和全國賽事300余場,亞運紅利持續釋放;再來看今年夏天最為“火熱”的“蘇超”,賽季期間,主場城市比賽日接待外地游客同比增長23.22%;開賽以來,江蘇重點監測的商貿流通企業銷售額增長33.7%,客流量增長28.9%;前7輪賽事,帶動多場景消費超380億元……
從“觀賽”到“消費”,從“運動”到“生活”,體育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催生萬億體育產業,更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未來5年,體育強國的“強”,更體現在精神層面的升華。體育精神作為中國精神的縮影,將通過全民參與的實踐不斷具象化——賽場上的拼搏堅守、鄰里間的默契配合、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突破,都在詮釋“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內核。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也將向世界展現一個意氣風發、朝氣蓬勃、充滿希望與力量的中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