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通透的嶺南建筑要配清新雅致的漸變色,綿延的天橋當然要搭上層次分明的實色……如果你在第十五屆全運會期間來大灣區,不必在意季節,抬眼看,就是春天。
花潮漫城
把賽場搬進沒有圍墻的花園
“花城”廣州自然不會錯過這個“以花待客”的難得機遇。走出天河體育中心,十萬株鮮花涌進這座千年商都的新中軸線,在第32屆廣州園林博覽會秋季場,印象派名畫照進現實,廣州塔下也有法式花園。

相得益彰,各美其美,滿城繁花里自有大灣區人包容開放的處世哲學。
人們用花裝點節日,大灣區人干脆“以花為名”過起了節。在深圳,當全運會偶遇“簕杜鵑節”,一樹樹花海從城市上空傾瀉而下,走出賽場,就能無縫銜接城市這座沒有圍墻的花園。

三角梅解鎖超長花期
窗臺美學全升級
三角梅原生品種嬌氣,原本花期并不長。大灣區園林專家通過篩選培養,讓三角梅解除了“季節限定”。

廣州市園科院首席專家劉國鋒介紹,該院近年來持續推進三角梅資源創新與新品種培育工作,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優化花期表現。如今培育的三角梅花期已延長至一年八九個月,最長可達十個月,較傳統品種花期實現大幅提升。
把鏡頭推進至大灣區一隅,居民打理窗臺花箱,沿街商鋪巧設立體花架,昔日普通街巷“步步生花”。“城市美學”也能在一處窗臺上演。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副院長、教授高偉告訴記者,團隊以嶺南本土植物為重要媒介,嘗試通過植物這一獨特紐帶,重新串聯起人群間的情感聯結。而綠美窗臺、陽臺綠化等一系列細微的綠化實踐,正助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意續航
舊館變“會呼吸”的宜居地標
本屆全運會,不僅“扮靚”了灣區,更增添了“會呼吸”的場地。比如,九成以上的場館來自舊館改造。設計團隊在體育場的飄檐上增加了800塊的光伏板用于發電,折算下來每年的減碳量能達到200噸。

當大灣區城市美學集體進階迎接盛會,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城市在賽事期間的驚艷亮相,更是一道宜居灣區的成長軌跡。
城市之美,或許不在于某一刻的驚艷,而是讓光芒真正照進日復一日的生活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