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其中首要任務就是“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在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戶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核心。
曾幾何時,一紙戶籍將城市人口劃分為不同身份,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與之緊密掛鉤。這種二元結構猶如一道無形之墻,將農業轉移人口擋在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務之外。
如今,改革正朝著建立“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不包括個別超大城市)”的新型戶籍制度邁進,這意味著戶籍正從管理工具轉變為服務載體。越來越多城市放下身段,敞開胸懷,實行“零門檻落戶”,讓“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在不少先行先試地區,穩定就業和穩定住所已成為落戶的主要標準。大學生畢業后可選擇在工作地落戶,務工人員憑勞動合同和居住證明即可申請登記,人才引進實現“愿落盡落”。
這項改革的深刻意義在于,它承認每個為城市發展作出貢獻的勞動者,都應當平等享有城市發展的成果。當人們不再因戶籍身份而感覺低人一等,城市的包容性才真正得以體現。
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要義。從“有所差異”到“一視同仁”,體現的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一些地方通過動態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公共服務供給,持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進城人口不僅能“留下來”,更能“過得好”,真正成為城市的一分子。
在教育方面,隨遷子女入學門檻逐步降低,“長幼隨學”政策為多孩家庭解了燃眉之急,眾多城市確保義務教育的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在住房保障方面,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被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各地采取多種方式助其住有所居。在醫療養老方面,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不斷擴大,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更加便捷,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比例穩步提高,讓“老有所養”不再因戶籍而有所差異。
然而,要實現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均等化,這對城市治理能力和資源承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大城市必須苦練“內功”,不斷增強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質量。通過科學預測人口流動趨勢,各地需要超前規劃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避免出現資源緊缺或閑置浪費。同時,各地還需要不斷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加強數字化手段的應用,提高服務效率,豐富服務內容,讓公共服務可及性大幅提升。
戶籍改革的每一步,都連著民生冷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每一程,都系著公平正義。農民工的子女能在父母工作的城市安心就學,大學畢業生不再為落戶輾轉反側……惟有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每一位城市建設者才能平等享受發展成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