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十一”黃金周,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悄然興起——“為一場比賽,奔赴一座城”。體育賽事不再僅僅是競技的舞臺,更成為拉動消費、激活城市經濟的重要引擎。從北京、上海到武漢、內蒙古,一場場高水平賽事點燃全民熱情,也引爆假日消費市場。

今年國慶黃金周,中國網球公開賽、WTT大滿貫、上海賽艇公開賽、武漢網球公開賽等國際高水平賽事陸續開賽,觀賽旅游成為假期新熱點。
青海2025崗什卡滑雪登山邀請賽吸引全國登山愛好者,當地特色民宿假期預訂率達100%;內蒙古杭錦旗汽車越野錦標賽融合沙漠探險與民俗體驗,賽事期間當地旅游收入同比增長80%。在北京,中國網球公開賽與WTT大滿貫同期舉行,吸引觀眾超20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近四成,帶動周邊酒店預訂量增長65%。

2025中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杭錦旗站(COC)暨NCC庫布齊大越野沙漠拉力賽
在武漢,2025武漢網球公開賽正賽于10月6日開打,今年四大滿貫冠軍得主在內的眾多頂尖好手組成“史上最強陣容”。更特別的是,在賽場不遠處,就是占地6000平方米的體育消費主題樂園——武網嘉年華,琳瑯滿目的市集展銷,設置了網球、籃球等多樣運動互動裝置,還有多個特色城市打卡點,球迷不僅可走進訓練場近距離感受球員備戰,還能通過“武網寵粉卡”享受簽名島互動等專屬福利。

10月4日下午,武網“三冠王”薩巴倫卡現身武網嘉年華
據文化和旅游部統計,國慶文旅消費月期間,全國舉辦各類文體旅融合活動超2.9萬場,其中“觀賽+旅游”“參賽+旅游”類項目占比達43%,較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多家旅游平臺數據表明,假期體育旅游產品訂單量同比增幅達120%,人均消費金額突破2500元,顯示出體育旅游正從小眾體驗向大眾消費轉變,成為假日經濟不可或缺的增長極。

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近五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速達10%,顯著高于同期6%左右的GDP平均增速,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5%,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今年國慶假期,體育消費對假日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全國體育服務消費規模同比增長28%,其中賽事門票、體育培訓、健身休閑等細分領域增速均超30%。

典型城市實踐成效顯著。以武漢為例,2024年的武漢體育金秋消費季,帶來54.12億元的經濟效益,帶動就業增長近2萬人。今年8月,漢超開賽以來,一張最低僅8元的漢超門票創造了奇跡:開幕戰創國內業余足球賽事上座第二高紀錄,親民票價撬動近1億元直接消費、約2億元間接消費。10月4日啟動的2025武漢體育金秋消費季“樂網”系列重點活動——武網嘉年華,則在短短三天內吸引約10萬人次現場觀眾。
在北京,WTT中國大滿貫2025賽事直接收入近1.54億元,累計售出門票超8.8萬張,實現門票收入近8800萬元,同比增長54.3%,創WTT賽事銷售紀錄。組委會數據顯示,今年中國網球公開賽整體票房達8800萬元,較去年增加10%,多時段門票售罄。賽期,國家網球中心入園總人數達36萬,較去年增加20%,其中境外觀眾近萬人。9月27日單日入園人數超4.5萬,刷新賽事歷史新高,辛納、鄭欽文的比賽尤為火爆,鉆石球場上座率逾95%。

WTT中國大滿貫女單決賽比賽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乃妍攝
上海賽艇公開賽延續世錦賽熱度,黃浦江畔的賽事觀景平臺單日接待游客突破5萬人,相關文旅套餐銷售額同比增長50%。它打造了“體育消費地圖”數字平臺,整合全市體育場館、賽事活動和周邊商業信息,國慶期間平臺訪問量突破百萬人次。

河北、浙江等七省協同發力,上半年共舉辦511場重點賽事,形成顯著規模效應。這些賽事通過“一賽一策”的個性化運營,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實現精準引流。如浙江依托數字經濟優勢開展電競大賽,線上觀賽人次突破3000萬;河北利用冰雪資源舉辦京津冀滑雪挑戰賽,帶動周邊滑雪裝備銷售增長40%。據統計,這批賽事累計拉動體育及相關消費達160億元,充分展現區域協同的倍增效應。
江蘇創新推出的“蘇超”足球聯賽,通過設置賽事觀賽區、球迷互動區和特色商品展銷區,有效延長觀眾停留時間。數據顯示,賽事期間周邊商圈客流量平均增長28%,餐飲娛樂消費額提升約16%,體育與城市商業實現共贏。此外,它還通過“體育+文旅”推出運河騎行賽事,沿線城市酒店入住率提升25%。

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第三輪南京隊對陣無錫隊的比賽中,南京隊球迷在場邊加油助威。
專家指出,體育產業正從單一場館服務向“體育+健康”“體育+文化”“體育+科技”等融合生態轉變,未來需進一步打通產業鏈條,完善政策支持,推動體育消費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我國體育產業描繪出清晰發展藍圖:到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使體育產業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目標正在通過系統化的政策體系加速落地,今年中央財政新增70億元體育消費引導資金,重點支持智慧場館建設、賽事品牌培育等關鍵領域。

各地方政府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形成特色化發展路徑。河北省著力構建“市市有品牌、縣縣有特色”的賽事格局,今年已布局200項特色體育賽事,培育出崇禮滑雪、衡水湖馬拉松等區域品牌。山東省創新打造“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的“四沿”賽事體系,將文化傳承與體育賽事有機結合,今年通過系列賽事帶動體育旅游收入超80億元。與此同時,成都依托大運會遺產發展體育會展經濟,廣州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建設國際體育樞紐,均展現出差異化發展特色。
武漢市的實踐尤為系統,通過“春有漢馬、夏有渡江、秋有武網、冬有冰雪”的四季賽事體系,實現體育消費的全年貫通。2024年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958億元,體育消費總規模達532億元,體育服務業營收增速達39%,體育已成為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實際上,不止武漢,全國多地正通過賽事經濟來重塑體育產業結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